《温家宝总理来到咱柳工》
许多最初进到广西柳工总部大楼议室的人,都会被墙上一幅2006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柳工的图片深深吸引。画面上的温家宝总理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热情漾溢,举此生动。照片是从温总理的正前方拍摄的,整个画面看不到任何欢迎的队伍,但从温总理的亲切笑容和招手致意中,不难想象一个热烈沸腾的场景就在总理前方,员工们欢迎总理的声音也随之呼之欲出。这幅取名为《温家宝总理来到咱柳工》的照片生动鲜活,内涵丰富,展现了一个大国总理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风采。其作品在参加2008年“柳工杯”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得银奖。摄影者名叫王重彬。
工作投入,任劳任怨
王重彬何许人?外界未必清楚,尽管他的许多图片常见之于公开媒体平台的报端、网站和各大展会。人们看待图片,往往注重于画面欣赏,很少会留意摄影者的名字。而在柳工,情况就不同了,不管是哪个分厂哪个部门,抑或是个人,只要是想拍照的,都想请他这个大牌。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从不耍大牌,笨重的摄影包往肩上一扛,很快就会赶到拍摄现场。几句话一支烟,经常就成了他穿行于摄影途中的一顿饭,尤其是出差在外,“食无定点”于他更是一种常态。就是平时,他的工作也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
也是因为常常不能按时就餐,他的胃其实并不大好;还因为在部队服役期间腰部受过伤,也给他带来长期疼痛的困扰。然而,为了完成一个个拍摄任务,他还是会穿梭于厂房车间,深入现场;为了完成在异地召开的展会年会报道,他还是会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争取在第一时间把图片和文稿传送回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现场采访清理烟道的工人,他和电视记者钻进宽度不足1.2米的烟囱里,出来时两人都变成了“黑碳”,互相看到了对方还哈哈大笑。
记得还有一次,为了拍摄一张柳工总部大楼的全景图,他肩背摄影包艰难地摸爬上离地面有10米的厂房屋顶,因为厂房顶呈“人”字型,斜坡陡,在拍摄过程中太过于专注,在移动机位拍摄时不小心,整个人瞬间就往下滑,情急之下,他顺势倒下,双手紧紧抱着价值数万元的相机,仅两三秒中,整个人就滑落到厂房的边沿,万幸的是,厂房边沿上有一道十公分高的排水槽给了他双脚死死顶住的机会。也是那一次,他经历了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1996年胡锦涛视察柳工(王重彬摄)
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莅临柳工视察(王重彬摄)
其实,除了日常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拍摄大量的图片外,王重彬还因为工作关系,有幸见到了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用手中的相机,出色地记录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先后完成了朱镕基、胡锦涛、江泽民、黄菊、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李克强、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柳工的摄影任务。
深入灾区,勇者无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在灾区人民最需要救助的关键时刻,勇于社会担当的柳工集团及时组织100多台机械设备,和一支有30多名员工组成的柳工抗震机械救援队奔赴灾区第一线,开展大规模的救援工作。王重彬和他的弟弟同时出现在抗震救援队当中。四川是王重彬老家,家乡受灾,他义无反顾地更想多出一份力,多分一份忧。他冒着余震的危险,在灾区拍摄了大量图片,记录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也记录了柳工机械的铁臂柔情。
赶赴灾区参与救灾,采访灾民。(王重彬 摄影)
回想起在灾区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这个四川籍的小个子男人至今仍记忆犹新,激动的内心无法平静。他动情地说,当时绵竹也是重灾区,他们到达那里宣誓完毕,就立即随六台装载机、三台挖掘机组成的柳工救援队队开往绵竹。一路上,余震不断,地动山摇,每一次都像是死里逃生。而柳工人和柳工机械,无论在怎样的险要关头,也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撒离在后。作为抗震队伍中的“战地记者”,王重彬带着他的相机,始终保持着亲临一线的零距离。
灾区群众对柳工救援队表示感谢。(王重彬 摄影)
绵竹市的金花镇三面环山,一条河道把该镇居民分成两边。这个昔日秀丽的旅游小镇,在那次“5·12”大地震中成为受灾最惨重的乡镇之一。当王重彬等人驱车前往该地采访时,迎接他们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一段长约200米的进镇入口被泥石流全部覆盖,堆积如山的泥石流上,有一台挖掘机正在不停地作业。为了尽快到达采访地点,他们的车只能沿着河道的一条临时通道颠簸前行。下午大约3点多钟,眼看快要到达指定地点时,金花镇突然下起了大雨,从山体上下来的大块石头随地可见,横七竖八地躺在道路两边。他抬头朝山上望去,只见多座高山被泥石流冲刷得就像一条条黄色的瀑布带。想到大雨可能再次引发泥石流带来的危险,他们加快了前进的速度。
柳工机械平整地面,以便搭建临时安置点。(王重彬 摄影)
在灾区,王重彬亲眼目睹了队友们的沉着镇定、无畏无惧,他们铁血丹心,大爱无疆。地震、泥石流吓不倒他们;饥饿、干渴、疲惫压不垮他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勇士”。他也亲眼目睹了工程机械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搜索失踪人员,拆除危房、清理道路、抢救群众被埋在瓦砾中的大件财产,帮助灾民清理倒塌房屋,平整灾民临时安置点……在救援现场,当受灾群众得知救援队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广西柳工时,都报以热烈掌声,并竖起大拇指表达对柳工救援队的感谢和敬意,小孩子们还把他们的矿泉水送给救灾队员的叔叔们喝,体现了深厚的工民鱼水情。
王重彬在灾区拍摄了许多震撼人心、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照片,其中一些照片和着他撰写的《柳工,因点亮智慧的灯而光灿》一文,被收录在《万里长城永不倒》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里。
咔嚓声声,老外着迷
王重彬的摄影技术,不仅在公司内部被公认一流,就是那些高出他一大截的大个子洋老外们,对他这个小个子的摄影师也是刮目相看。
柳工是一个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其工程机械产品销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经销商高达230多家。每年,柳工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全球经销商年会,各个国家的老外们都会汇集一堂,共商企业发展大计。作为跟踪年会报道的摄影师,王重彬往往会大受欢迎,许多手持相机的人,都前来找他帮留个影。有一次,一对参会的北美经销商夫妇让王重彬帮他们夫妇俩照几张相,因为对他的拍摄非常满意,就悄悄塞给他100元小费。这可把他吓坏了,他连忙摆手说“NO NO NO”加以回绝,在那对洋夫妇执意下,他只好找来翻译转告他们,说照相是他的本职工作,小费坚决不能收。两个老外非常意外,因为这在国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王重彬近照
其实王重彬的摄影技术,早就被海外经销商看中,柳工国际部的史黛茜女士,是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籍营销专家,在柳工国际事业部担任品牌公关部部长。许是明白一个好的摄影师同样是一张营销名片的道理,她提请公司某高层领导调王重彬到她手下工作,结果王重彬还是愿意留下自己效力多年的党群部门。他私下跟人说,柳工国际部是一个“鸟语”盛行的地方,他的外语那么次,到哪里肯定会有沟通障碍。但也有人透露,柳工国际部主要还是中英双语世界,文件邮件也都会有中英文比照,沟通上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王重彬还是愿意坚守根据地,毕竟在老地方已经干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再说自己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有了些年纪,不比年轻人,想挪个窝拍拍翅膀就可飞。
柳工两位专家出征南极(王重彬摄)
王重彬的摄影技巧,也让身边新入职的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私下里会打听“王老师是哪能个学校毕业的啊?怎么能把相片做得那么好?”其实王重彬这个摄影大师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他1979年参军到部队,服役期满回到广西龙江机械厂任团委书记,后来随工厂搬迁来到柳州,还是从事团委工作,直到1992年在柳工任企业报的编辑记者后,才开始跟相机打交道。他的那些所谓的摄影技巧,其实都是从长期从事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
如今,作为柳工高级专员的王重彬依然奔忙在摄影一线,身材瘦小的他经常背着沉重的摄影包穿行于高大的厂房之间,风来雨去,他不断在用镜头捕捉摄影对象,其实,他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重彬所摄的柳工影像欣赏:
柳工庆祝三八妇女节(王重彬摄)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王重彬所摄柳工影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