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2013年度第二届资本力量百强榜”发布盛典在上海举行。中联重科(行情 股吧 买卖点)以其在推动行业进步中做出的积极努力与杰出贡献,获得广大网友和专家评审团的一致好评,成功入选“2013年资本力量百强榜”,并被授予“最佳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及“最佳董秘”两项大奖。
在中联重科的精神世界里,“责任”无疑是一个关键词。从科研院所的血统看,责任早已是一种基因;从成长的历程看,责任已然成为一种动力;而当下,责任更是中联重科的行动标准。因为心怀责任,才能赢得尊敬,持续发展,回馈社会。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情 专区)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推动行业进步,成为行业发展的“企业责任”标杆。成立20多年以来,中联重科始终秉承“个人价值源于企业,企业价值源于社会”的理念,在抗冰救灾、抗震救灾、慈善助学、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创建两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些表现印证了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企业应超越利润而存在,追求一种超越商业目标的价值公理,那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责任:超越利益的大爱
中联重科始终秉承“企业价值源于社会”的价值观,非常重视对公益事业的支持,根据战略规划和企业规模,将担当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作为组织发展的一部分,确保公司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
成立多年来,中联积极致力于社会慈善捐赠。如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中联救灾总投入3000万元;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中联重科成为全国第一支抵达玉树的工程机械专业救援队伍,并捐款1000万元。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对湖南体育事业累计赞助超过1700万元。2003年8月,中联在湖南省发起了“爱心改变命运,中联重科百万助学”活动,十多年来累计捐资1200万元,直接资助贫困大学新生1200余名。2004年初,中联成立帮困基金管理委员会,11年来,开展大型救助行动38次,发放救助金682.8万元,帮助困难员工走出困境等。多年来,中联参与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胜枚举。
至今,在位于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的工程机械博物馆内,人们还能见到一个被称为“生命之钩”的大吊钩。这个吊钩是中联重科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它背后的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后,詹纯新立刻指示:“尽快拿出救灾方案、全力以赴、尽早出发。”中联重科高管当即成立了救灾救援专门指挥部,连夜急令中联四川分公司联合当地代理商,调集当地汽车(行情 专区)起重机,组成“中联重科抗震救灾抢险队”,从成都出发直奔灾区,这支队伍也成为第一支抵达救灾现场的工程设备救援企业队伍。
“吊车,担架,准备!”时任中联抢险队队长的李俊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消防官兵经过现场勘探,发现在一块门板大小的水泥板下有一个幸存者。 2008年5月13日22时20分左右,中联救援队现场吊车手小心翼翼地吊开楼板,第一名伤员被成功救出。这时候,我们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李俊红说,这也是“生命之钩”的由来。而为了让更多的员工秉承“企业价值源于社会”的理念,中联重科将“生命之钩”移到了工程机械博物馆。
2013年夏季,湖南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大旱之年有大爱,旱情牵动着全体中联人的心。为帮助灾区居民获得急需的生活用水,詹纯新召开紧急会议亲自部署救灾工作,要求举全公司之力配合全省的抗旱工作。作为“编外”的抗旱服务队,中联重科派出了28台送水车辆奔赴10个重旱县区开展无偿送水服务,为受旱地区送去“甘霖”。
据了解,在平均温度高达38摄氏度的酷暑天,60名中联重科抗旱服务队员始终坚守在各重灾村镇,穿过蜿蜒复杂的道路,为当地百姓送去急需的生活用水。抗灾仅几日,中联重科10支抗旱救灾服务小分队就为重旱区送水2600多吨解决了26000多户家庭的急迫用水需求。
从汶川到玉树,从雅安到湖南,每一个重大灾情面前,都有中联重科“爱”的身影。在灾难面前,中联重科将“钢铁(行情 专区)侠”的高大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
“中联重科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各种责任。股东要求有资本回报;法律要求守法经营,规规矩矩做事;客户要求守信重诺,以可靠的产品创造财富;行业要求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产业生态;员工要求安居乐业,得到稳定感和归属感;社会要求多行善举,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詹纯新如是说。
使命:产业报国的决心
1992年,中联重科成立之初便确立了“责任中联”的企业愿景,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如今,作为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风向的“国之重地”,中联重科更是以强大的企业实力为支撑,厚积薄发,践行社会责任。
20多年来,中联重科在保持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坚守着“把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上去,赶超国际水平”的创业理想和产业报国之心。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曾这样评价中联重科,中联重科身上有学院派人追求完美与卓越的理想化——技术上注重前瞻性,着眼整个行业,在共性与基础性研究上下了很大工夫,也因此失去了部分市场机会。
但中联重科的坚持也有了收获。研发101米世界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5200吨·米世界最大水平臂塔机、3200吨中国最大履带式起重机,成功并购整合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等。
2012年5月21日,国际标准组织的起重机秘书处由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迁往中国湖南,落户中联重科。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标准化秘书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中联重科已针对90余项国际标准项目发起投票,提出30余条意见并获采纳。不仅如此,中联重科还积极将自己先进的创新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先后提出《混凝土输送管—连接形式和安全要求》等多项国际标准提案。
一项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在带来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在推动行业发展上,中联重科“钢铁侠”的称号当之无愧。
20多年来,一路探索、一路拼搏、一路创新,詹纯新产业报国的梦想渐渐实现:今天的中联重科,实现年营业收入近900亿元,年利税超过120亿元,不仅为3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在它周围形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集群。而它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及产品技术上的创新,更对中国企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据了解,中联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每年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均超过50%。2011年,中联和CIFA共同打造了基于欧洲高端基础技术和设计思想的超长臂架泵车研发平台,并成功研发了全球最长碳纤维臂架80米泵车。比起单纯的臂长增加,碳纤维臂架泵车自重减少了40%,解决了泵车臂架越长,臂架失稳的风险越高、支腿打开面积越大的问题,改变了人类泵车的应用历史。
“产业报国的共同愿景,使工程机械行业凝聚了一批有志之士,整个行业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而湖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工程机械最强省份,并逐渐向工业大省转型。”在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看来,正是因为中联重科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怀揣产业报国梦想,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才成就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