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联重科国际化之路 学如何赢得国际地位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4-10-23 09:26   来源:三湘都市报

——吾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在家里永远看到的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

——吾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在家里永远看到的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

装备制造领域,正如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说:中国工程机械只有走出去,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因而,中国军团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脚步。

中联重科多年来由内到外、由本土到跨洋,如今成为中国内陆企业走出国门的标杆。

“全球为我所用 我为全球制造。”在今年8月并购世界著名升降机企业——荷兰Raxtar公司的签约仪式上,中联重科副总裁、起重机公司总经理黄群借用詹总的这一句话,揭示出了这家全球排名第六的装备制造企业领舞全球之要诀。

【路径选择】

参加国际展会、制定国际标准立权威

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ma China,简称上海宝马展)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当产能过剩、同质化、去库存化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工程机械行业,新一轮的变革势在必行的当下,行业大佬的亮相无疑令人期待,而在往届宝马展中,常被冠之以“完美”、“惊艳”、“奇迹”的中联重科,更倍受关注。

“产品线齐全,数量多,多项产品所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打破多项世界纪录……”这是中联产品在宝马展中给人的印象。据悉此次宝马展上,中联重科将携旗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境产业、金融服务等众多板块的20余项以“绿色、智能”为特点的产品,其中包括令人瞩目的机制砂干混砂浆联合生产线、全球最大平头塔机T3000和无泄漏垃圾车等新兴产品,直指行业技术最高端。

在这个国际上最为专业、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展览“秀出自己”,有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中联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

而这背后,做支撑的是中联重科明晰的国际化市场战略。

打造海外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抓住机遇的能力,中联重科依靠科技创新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并以精益的质量管理赢得品牌声誉,为同行做出了表率。

当然,对中联重科而言,在企业品牌输出上关键的一步,是成为国际标准制定者。据不完全统计,中联重科已经作为国内行业技术权威代表,参与了90多项国际标准的投票,提出了30余条意见并获采纳,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就落户中联重科。

【“出海”轨迹】

重拳出击海外并购,赢得国际地位

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战略最为人乐道的,不仅仅是其海外业务已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远销中东、南美、非洲,以及欧美、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而是时常遭遇质疑甚至国际舆论压力的海外并购上,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

说起中联国际并购的开端,得追溯至2001年11月收购英国保路捷,彼时正值中联重科上市一周年,詹纯新说:“通过这次并购,建立起了中联重科在海外的桥头堡,中联将会源源不断地引进更多的顶尖技术。”

全球整合资源前奏之后,中联重科相继并购了浦沅工程机械厂、中标实业、陕西新黄工等;2008年9月28日,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基金,以26.71亿元的价格将全球第三大混凝土工程机械厂商——意大利CIFA公司收入囊中。

这次足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的收购行为,也让中联重科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工程机械厂商。

2011年,中联重科又买断了 “世界塔机设计标准”的JOST全套技术,实现了塔机技术与国际标准的接轨;2013年12月,正式签约收购全球领先的干混砂浆设备供应商——德国Neuenburg的M-TEC公司。

2014年8月,中联重科“国际军”又多一名干将,公司通过并购全球升降机领先企业荷兰Raxtar,向打造全球施工升降机领域领导者的目标迈出实质性步伐。

毋庸置疑,在“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中联重科是个“弄潮儿”;也正是因为这一连串世界瞩目的并购案,中联重科的规模在扩大,产品结构在丰富,品牌价值也迅速提升。

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用之下,中联重科完成了由中国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并购手法】

踩准时点、找对帮手,整合各路资源彰显身手

从联想收购IBM时遭遇美国议员“威胁国家安全”反对而陷入困境,到中国铝业公司在收购力拓集团的临界点上遭到毁约;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受阻,到紫金矿业收购英国蒙特瑞科公司遭暴力袭击……对中国企业而言,海外收购从来都是一场不只是财力角逐的多重博弈。

而中联重科十三年前第一次出海就旗开得胜,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得益于公司从战略高度上对国际化由来已久的布局,也是从那时起,詹纯新带领着中联重科开始着手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

恰好,接下来的十年,也正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除了“踩准时点”外,还有市场总结称,作为一家曾经在世界巨头面前像小学生的企业,中联重科接二连三演绎了跨国收购传奇,其法宝在于一是打造收购联合舰队,二是保持简单坦诚的沟通,三是精心的准备。

比如2008年在收购CIFA时,中联重科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集结了数位合作伙伴,如弘毅投资、高盛公司、曼达林基金以及其部分股东;而对CIFA的运作模式,也正是2003年并购浦沅工程机械时,詹纯新提出的5个“不变”,即不搞裁员分流、不换领导班子、保留品牌等。

在国际竞争形势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低谷”时期,中联重科仍坚持既定地国际化战略不变,一如既往地展现着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担当和责任。

【融合之道】

包容共享注重文化融合,责任规则实现共舞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能量世界,不再是一个股权所累积的封闭大院。著名的跨国并购“七七定律”就说:“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它揭示出了企业文化的差异在并购中的阻隔。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心态需要更加敞开。

中联重科深知其义,因而在制定国际化战略之时,詹纯新就说:“国际化并不只是产品销往海外,工厂建到海外,而是通过跨国并购,使中国企业在制度、管理、技术、文化和价值观上与跨国公司实现高位对接,快速拉近与领先者的距离。”

基于自身在并购之路上的思考和实践,中联重科亦总结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五项基本原则: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和共舞。

“包容、共享、责任,实质上是一种放低自己、成就他人的胸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需要有这种胸襟,这正是融入国际的新姿态。”在收购CIFA后,詹纯新受邀到哈佛大学进行专题演讲时如是说。

他一直都在强调,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首先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的企业,“越是本地化,就越是国际化”,中联重科正是凭借这种独有的“中联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大举并购”,实现了其本地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效果体现】

花开全球,跳级发展

著名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专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麦维德认为,中国企业向世界舞台迈进,需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但如果没有更多的全球并购,就不太可能去实现这两个目标。

中联重科通过并购英国保路捷,把产品市场一下子拓展到了欧洲及日本,并且通过技术嫁接,迅速占领了我国非开挖式领域绝对市场;而通过收购CIFA,则让中联重科搭建了最优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一跃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最大制造商和全球第六大工程机械企业;收购M-TEC公司,则使得其成为全球干混砂浆领域的第一品牌……

而且所有的并购企业在中联重科这一平台上,也取得了惊人的绩效:在国内,并购后的第一年,浦沅利润达到2.05亿元,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在国际,CIFA被并购后渐入佳境,2012年前三季度创造的利润几乎是次贷危机前全年利润的3倍。

如今整合了不少国际优质资源的中联重科的对手,已然是发达国家在长期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强者,如卡特彼勒和小松。

事实上,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化样本”,中联重科实现了与发达市场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对接,并产生了革命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有可能主导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全球市场。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