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了一段最为艰苦的路,”3月27日,中联重科(000157.SZ)董事长詹纯新在2014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表示。
2014年,中联重科营收为258.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超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94 亿元,同比暴跌84.5%。三天之后,另一机械工业巨头徐工机械(000425.SZ)也发布2014年报,全年实现营收233.06亿元,下降17%。
与中联重科同处湘江之畔的三一重工(600031.SH),所遇情况也并不乐观。早在1月,三一重工就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14年度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60%-70%。
工程机械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成为过去,转型迫在眉睫。
对于转型,中联重科在年报中表示:“逐步由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而徐工机械,则拟获注控股股东两优质资产—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公司和力士(徐州)回转支承公司的部分股权;三一重工则将转型锁定在智能制造、流程信息化以及民营银行领域。
此外,国家战略层面正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尤其“一带一路”实施,对于机械重工企业而言,也不啻为一次拓展海外市场的良机。4月4日,中联重科董秘申柯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支撑。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管理。这得益于我们在过去的四到五年中,一直在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发展。”
三巨头净利皆骤降
“2014年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是持续严寒低谷之年,更是冷静理性反思之年。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了一段最为艰苦的路。”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如是总结过去的一年。
“最为艰苦”一词并不过分。2014年,中联重科实现营收258.51 亿元,同比下降32.93%;归母净利润5.94 亿元,下降84.53%;扣非后的净利为3.18 亿元,下降更是高达91.43%。中联重科两大主要产品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其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38.6%和 40.52%。
对于原因,中联重科解释称“主要原因系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在重压之下,中联重科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以缩减成本:从2014年7月起,中联重科对外宣布高管团队全面降薪,直至经营情况好转。董事长詹纯新的年薪由2013年的270万元下调至去年的202万元。而为控制风险及实现有质量的经营,中联重科在全年坚持从紧的销售政策。
行业下行压力凸显,尴尬的并非中联重科一家。它的对手和同行们,皆在寒冬中艰苦前行,也都陷入了净利润下降的处境中。
徐工机械在2014年实现营收233.06亿元,同比下降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74.2%;每股收益为0.20元/股。这家位于江苏徐州的机械行业巨头曾信誓旦旦地为2014年制定了290亿元的销售目标,最终却只完成计划目标的80.38%。
徐工机械给出的解释是,受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工程机械行业下游需求延续疲弱的态势,影响了全年收入。对于2015年的销售目标,徐工机械也颇为保守,“预计2015年销售收入247.76亿元,同比增长约6.31%。”
三一重工此前发布业绩预告称,净利将减少 60%-70%。2013年,三一重工净利为29亿元,按相应比例计算,在过去的2014 年,其净利将维持8.7亿元-11.6亿元之间。对此,三一重工补充说:“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持续放缓的影响,工程机械产品需求不振,使得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降较大。”
多份研报指出,自2011年行业达到高峰,工程机械经历了连续3年多调整周期,产业链上下游包括厂商-经销商-最终客户的销售需求更加理性,行业过剩产能逐步去化,产业上风险敞口将明显收窄。目前房地产销售及基建投资显现企稳迹象,预计2015年销量会和目前水平持平。
以资本运作谋转型
在寒流席卷之下,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和徐工机械等也均纷纷试图转型,打破行业周期“魔咒”。
中联重科着手运用并购等方式调整业务结构,从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向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
2014年,中联重科先后完成对德国 M-TEC公司的并购交割、荷兰 Raxtar公司35%股权。
此外,在去年8月15日,中联重科按照挂牌价格20.88亿元竞购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更名为“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重机”)18亿股股份,占总股本60%;12月30日,再下一城,以2.61亿元的价格收购中联重机2.25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7.51%。2015年1月4日,中联重机相关股份转让完成交割,中联重科共持有20.253亿股股份,占中联重机总股本的67.51%。
至此,中联重科将中联重机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在农机板块获得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也将眼光拓展至环保领域。
“我们在前几年就把环卫机械公司上升成为环境产业公司,并且将环境产业作为中联重科重点发展的五大板块之一,这就是在为发展环境产业做铺垫。”詹纯新表示。
2014年,由旗下环境产业公司研发设计的首台LHYQ-100A轮胎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站成功定型。从财务数据上看,中联重科在环保产业已初见成效。2014年,环卫机械营收同比上涨 22.62%,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程机械板块收入下降的影响。“今年,我们在环境板块方面,会有进一步的稳定增长。”中联重科董秘申科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信心颇足。
与此同时,过去的一年,中联重科一项重要的举措便是成立财务公司,目前筹建申请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频繁的资本扩张和兼并重组,中联重科在实际操作中意识到财务公司的重要性。3月28日,中联重科发布公告称,将对控股公司提供不超过45亿元的巨额担保。
这次担保涉及中联重科控股公司中联重科国际贸易(香港)有限公司,以及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等 16 个子/孙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促进公司战略转型及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联重科重兵布局转型,其他同行企业徐工机械也在去年出资2亿元设立了徐州徐工传动有限公司,并拟获注控股股东两优质资产,转型经营规模再度加码。
三一重工也在紧锣密鼓,开启转型之路。2014年12月19日,三一集团拟通过股权转让引入两名战略投资者,其中,三一集团将3亿股转让给陈发树,将1.5亿股转让给私募巨头上海朱雀投资。通过股权转让,三一获得31.5亿元,将主要用于民营银行筹备、机器人研发和流程信息化提升三大项目,这也表明三一的转型正逐步加速。
布局“一带一路”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及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将为正处于增长“魔咒”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带来重要的新机遇。
受“一带一路”利好刺激,工程机械板块股票在3月30日集体大幅上攻,常林股份、中联重科、达刚路机、柳工、三一重工、山推股份等均涨停,徐工机械上涨9.20%,距离涨停仅一步之遥。受益于承建海外大型项目的预期越发浓烈,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们均希冀借此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
招商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刘荣表示,对于国际化布局较早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是中长期利好。“中国将同邻国的铁路和公路项目做优先部署,这会带动工程机械的出口。”
“在过去的四到五年,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发展,发行H股、发行美元债等,安排资金进行海外网络的布局,应该说目前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地区,我们的布局已经比较完善。”申柯如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3月13日,印度最大的商业公司之一的Reliance集团采购的50台、总价值8000万元的QY75V轮式起重机正式从长沙发车。这批起重机由中联重科生产,将用于全球最大的石化冶炼基地—印度Jamnagar石化冶炼基地的建设。
这是中联重科2015年以来最大的出口海外订单,也是印度Reliance集团第三次大批量采购中联起重机产品。
这并非中联重科第一次布局印度市场,而这里也是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市场竞争角逐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中联重科2014年年报显示,在行业出口整体萎缩的背景下,公司海外销售同比增长3.88%。“‘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综合板块的地区,对环保产业板块也是重大利好。”申柯分析说,尤其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是农业大国,中联重科的农业板块和环境板块都大有可为。
在具体措施方面,工程机械企业或可有力地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中资外带、援外项目、本地化工厂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等市场需求强劲地区的拓展。
徐工机械在荷兰、德国也拥有自己的零部件产地,而在波兰和伊朗则有主机生产厂。此外,徐工机械在乌鲁木齐的基地也符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
不过,由于海外经济放缓等原因,徐工机械海外的收入占比从2012年峰值的22%下降到2014年中期的13%,但海外的毛利率仍然要高于国内市场20.12%的毛利率。
三一重工在海外市场也有一定布局:2002年开始布局印度市场;2007年,开始在印度浦那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产业园,2010年该产业园在当地开业。
目前,三一拥有印度、美国等四大制造研发基地,并且在亚太、拉美、中东等有6个销售大区,海外区域已实现盈亏平衡。不过,瑞银报告指出,三一重工海外的毛利率小于国内毛利率,一方面是海外厂的规模小,供应链也未完全建成,成本较高。未来随着产量提升,三一重工毛利率有望逐步上扬。
在国家政策和国内工程机械性价比的双重优势下,海外市场将带动工程机械新一轮的增长,其预计出口额将从目前的19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540亿美元,出口带动的行业收入也会增长至1050亿美元,海外出口额比重在5年内或占整个行业比重的50%,远超目前的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