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正在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围绕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完善八方面战略支撑与保障,通过“三步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宏伟的蓝图和详细的规划,让中国制造这艘大船驶上新的风口。
在《中国制造2025》中,核心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改革创新则是勾勒中国制造上天入海蓝图的一条主线。从今天开始,我们梳理几大关键领域,力求进行最细致入微的剖析,寻求制造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5月19日,热议已久的《中国制造2025》(下称规划)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及九大任务和八项支撑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财苑)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规划体现了系统性、协同性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特点。
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可能的障碍,规划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八项措施作为战略支撑和保障。“八项措施体现了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主要目标是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对记者说。
在上述信息影响下,昨日A股市场上机器人(300024,SZ)、科大智能(300222,SZ)、东土科技(300353,SZ)等与中国制造概念相关的个股亦是强势涨停!
三步走迈向制造强国
规划力争通过“三步走”来实现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规划提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九项任务,其中还将要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细化为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十大领域。
吕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三步走战略是比较事实求是的,是立足于我国制造业实际的安排。它不同于德国工业4.0计划只针对高新技术,而是将围绕整个制造业做大、做精、做强。我国制造业中不同的行业差异很大,某些行业需要长期积累。”记者注意到,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中国制造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排在规划指导思想第一位的是创新驱动,同时,位列战略任务首位的也是提升创新能力。
吕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规划将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扩大制造业规模作为基本的政策指向。这也体现了生产性投资驱动向创新性投资驱动的转变。”
八项措施是战略支撑
但是,制造业发展依然面临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的障碍。吕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制造业的资金回报率才5%到6%,和金融、房地产行业相比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很低。如果没有相应扶持措施,企业不可能长期从事制造业领域。”基于此,吕铁之前曾撰文指出要让制造业的高生产率反映到资本的回报上,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坚定企业家投资实业的信心,解决制造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贾晋京还提及中国制造在产业链中地位的上升很难突破,这主要是由企业的组织行为能力决定的,而这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金融配置能力。有了强大的金融支撑能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才能上升。
规划最后提出八项措施作为战略支撑和保障,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八项战略支撑都是针对我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的系统性的举措。有长期举措,如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金融扶持和加大财税政策力度则是中短期需要做的。”吕铁说。
十大重点领域大力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国制造2025》重点提及了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上述十大领域均都将对应A股市场相应行业的投资机会。”有券商策略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比如信息技术产业中的网络安全设备,工业大数据、工业平台软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设计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中,有可穿戴设备、远程诊疗等。
从A股市场的投资角度看,除了可关注上述领域外,投资者还可以将视觉放在围绕智能制造相关的领域,主要的行业分布集中在机械、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
其中工业自动化、传感器、软件和工业以太网将是最为直接受益的行业,具体投资标的包括:机器人、广日股份(600894,SH)、东土科技、华工科技(000988,SZ)、京山轻机(000821,SZ)、汉得信息(300170,SZ)、鼎捷软件(300378,SZ)、东土科技。另外在电力设备方面还可关注汇川技术(300124,SZ)、宏发股份(600885,SH)、长园集团(600525,SH)、正泰电器(601877,SH)、英威腾(002334,SZ)、新时达(002527,SZ)、合康变频(300048,SZ)等。
【地方样本·福建泉州】
泉州轻纺企业尝试“敏捷制造”利润从5%升到15%
泉州的传统轻纺服装企业正在尝试被专家称之为“品牌2.0”的创新商业模式,以此进行“二次创业”。而这正发生在《泉州制造2025》纲要制作和发布的背景之下。“我们并不清楚这趟专列究竟能够将我们带到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现在车来了我们不上车,之后是否还有车我们更不清楚。”福建海天轻纺集团董事长助理张树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之前,首个地方性的制造规划《泉州制造2025》纲要已在今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宣布通过,纲要的核心设计者同时也参与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那么,走在全国前列的泉州究竟已经做了哪些有益尝试,面临了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泉州。
传统制造的二次创业
库存周转天数从40多天增长到80多天,应收款的周转天数也从30多天增长到80多天,毛利增长到37亿元后一直在下降……
这些都是中国科学软件所工业管理与设计中心主任韩永生及其团队在泉州工作两年多遇到的真实案例,对象是泉州传统的鞋服产业龙头企业。
福建海天轻纺集团是福建面料供应龙头企业,2014年产值为8.6亿元,客户包括优衣库、迪卡侬、哥伦比亚等知名品牌。但相对销售额,利润却只有5%,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之下,海天轻纺开始尝试以信息化商业模式进行“二次创业”。
这种模式被称为“敏捷制造”,一种类似于自助餐的销售模式,即按照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服务,在解决库存问题的同时,又能够在出现“爆款”缺货现象时能作出快速反应。“敏捷制造”的核心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先生产一部分的成衣测试市场,比如三分之一,然后依据市场实际销售情况来决定是否补货,补货部分并不是成品而是原材料(可能是衣服裁片或布匹),一方面可以通过快速生产实现快速供货,但另一方面如果销售情况不理想,设计师可以直接通过和客户进行互动将原材料进行改款。
为了实现这种敏捷制造,需要进行全链条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而在销售渠道方面,海天轻纺则依托“互联网+”的电商模式,同时计划在线下只开设少量的实体体验店。
从2014年9月开始,海天轻纺尝试引进了数控技术生产线和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事实证明生产线确实提高了效率。“和改造前对比,今年5月该车间的日产量跟去年相比提高了2吨,而用工数量却从40人减少到28人。”海天染整厂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短期的改造投入较大,但从长期来看,节省了企业成本同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合格率。
根据为海天提供技术支持的韩永生测算,“敏捷制造”方案可将其利润提高到15%。
提出三大专项行动
尽管泉州制造业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转型升级的调整,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品牌提升受限;受电商冲击、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下滑;科教资源匮乏,公共平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等……”这些被罗列在《泉州制造2025》纲要中的问题,也是中国制造眼下存在的共性问题。
《泉州制造2025》提出通过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3个专项行动计划实现泉州制造由大变强,届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万亿元。
智能制造重在推动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和生产车间建设;质量品牌则进一步提升泉州品牌的质量保障;服务型制造,则以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创新为核心,为企业传统商业模式转型提供服务配套。“我们过来后前后做了20多场讲座,发现泉州企业对工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普遍都已有认识。”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李世其说。
但李世其认为,泉州企业家对于投资回报的预期回比较高,更希望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看到利润,但制造业2025升级改造的实现,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泉州制造2025》将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要解决企业融资难;并根据泉州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定制化商业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机制及相关配套体系;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在石化、纺织服装、制鞋、水暖产业开展投资基金试点。“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依然缺乏大量的应用人才。”李世其认为,相对于国外循序渐进的制造工业升级,泉州企业是“2.0、3.0、4.0”同步发展,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
【行业样本·航天装备】
航天装备入围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成技术转化排头兵
《中国制造2025》昨日(5月19日)正式落地,十大关键领域随即曝光。其中,航天装备被确定为重点制造领域之一,明确提出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对此,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以长征五号为代表,主要是满足未来远程运载需求。
规划中同时提出要推进航天技术的转化,而作为重型火箭主要研制单位的航天一院和航天六院在这方面都有所布局。一院下属航天工程(603698,SH)在煤气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在燃烧、传热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条件,六院下属的航天动力(600343,SH)则是以航天军工流体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技术。
推动重型运载火箭研制
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发射至今,长征火箭先后将250多颗国内外航天器送入太空,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4个系列13种型号,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据统计,长征火箭前100次发射用了37年,后100次仅用了7年,发射频度也从初期的平均每年3~4次,提升到现在的15~20次,继俄、美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中国航天已经进入了高密度发射期。
“重型运载火箭就是长征五号,是为了未来向月球或者空间站运载更多的东西,另外火星等远地的行星探测必须靠这些重型运载装备,发展重型火箭是为了满足未来远程运载需求。”上述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长征五号是航天科技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是首个系统采用全新技术的以液氢/液氧/煤油为推进剂的绿色环保大型液体运载火箭。
该火箭的运载能力是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的两倍左右,今后主要用于发射大吨位的近地轨道航天器,如空间站建设、大型低轨遥感卫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大型通信卫星或导航卫星。
我国运载火箭研制主要集中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其中,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主营业务包括航天工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领域;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则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业务涵盖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
除长征五号以外,航天科技集团还启动了长征七号及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
此前央视报道,预计到2022年,我国将完成大型空间站建设、落月探测返回等多个航天计划,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将逐步担起重任。其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一批新研大推力火箭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逐步实现首飞。
促进航天技术转民用
规划中提到要“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记者注意到,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成为航天技术转化的排头兵。目前,航天一院下属上市公司包括航天工程,航天六院下属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航天动力。
据了解,航天工程在煤气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在燃烧、传热、流体动力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条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在上述券商研究人士看来,航天工程作为航天一院旗下上市公司,其与大股东在技术和人员方面结合得比较好。
航天六院下的上市公司航天动力则是以航天军工流体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技术,主营业务包括泵及液压传动系统、变矩器及液力传动系统、燃气表及流体计量系统等。不过,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航天动力产品所涉及的下游客户钢铁、煤炭、工程机械等行业持续低迷,相关产品增长趋缓甚至下滑,部分产品毛利率有所下滑。
上述研究员表示,长期趋势来看,航天动力需要与大股东之间进行人员与技术的充分流动,航天动力作为航天六院旗下的资产整合平台前景还是不错的。
事实上,航天技术在转化过程中也面临很多的困难。这位研究人士告诉记者,国家期望将航天技术转民用,但是从客观上讲,很多航天技术没有向民用转化的市场,这是限制航天技术转化的基本问题;除此之外,有些航天新材料虽然技术先进,但是在地球上没有应用的环境,现在谈转化为时过早。
【行业样本·卫星研制】
今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400亿导航应用迎来爆发
昨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则有赖于卫星系统的布局,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是我国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研制的龙头单位,占市场份额的85%以上。有机构预测,今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400亿元。
与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是卫星应用领域,其中,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卫星应用或将迎来爆发。2013年,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有专家估计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同时,北斗应用领域也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扩展到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等大众电子消费领域。
卫星研制市场现两大方向
目前,卫星研制正向大容量、通用型大卫星和高可靠、低成本小卫星两个方向发展。大卫星研制呈现出大容量、长寿命、系列化和通用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在大卫星公用平台上搭截不同应用目的的有效载荷来实现多样性用途;小卫星则具有低廉、可靠的特点,常用于通信、遥感、科学试验等。
我国大部分大卫星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由航天五院研制,在研的东方红4增强型和东方红5卫星平台进展顺利,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部分优质资产尚在上市公司体外。
对于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SH)而言,则有望受益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如果相关障碍清除,航天五院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则只是时间问题。此前有研究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中国卫星目前的业务已经相对明了,未来值得关注的是院所改制带来的资产注入预期,而且五院的资产是中国卫星的6~7倍。对此,也有机构分析,后续国企改革以及技术向上市公司转化,将带来公司卫星研制收入的爆发式增长。
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航天五院2014年全口径利润总额估计约20亿元,航天五院2014年卫星研制收入约为300亿元。按五院占卫星研制市场85%计算,2014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350亿元。按照15%的增速保守估计,2015年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约400亿元。
北斗导航促卫星应用爆发
2013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到1952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以卫星服务和地面设备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业务所占份额为89%,卫星应用与卫星研制收入之比约为11:1。
今年,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已经进入三期组网阶段,据了解,北斗导航系统产品包括芯片、天线、板卡、模块、各种类型的终端系统等,这也是市场规模最大、企业参与度最高的领域。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3年,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随着北斗产值增长,其应用范围也已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等行业和区域应用,发展到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等大众电子消费领域。
智能手机领域,三星、华为已推出了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机;车载导航领域,国内外已有多个品牌、200多款车型的北斗车载导航仪走向市场;渔业领域利用北斗双向通信能力实现了定位与通信一体,提供远海及近海船舶的位置监控,北斗短信与手机短信互联互通,为渔船提供及时精确的气象和海况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入网用户已达到3万多个。
随着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应用产业爆发,相关上市公司也在抓紧布局。北斗星通(002151,SZ)此前收购华信天线和佳利电子,快速切入卫星导航天线等基础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领域。北斗星通董秘段昭宇此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上游产业产值较小,但是,北斗产业链的基础和技术处在最核心的地位。
合众思壮(002383,SZ)去年9月发布公告称,与福建飞通共同建设“北斗航海应用平台”,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展航海应用领域的北斗船用产品、北斗航海个人产品业务和相关运营服务。
对于北斗的前景,此前有专家表示,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
【行业样本·楼市商机】
中国制造2025落地哪些产业地产商受益
随着德国宣布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2025》昨日宣布落地。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在此大背景下,产业地产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那么,哪些产业地产商能在此大机遇下受益呢?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师陈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地产与“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结合,一是看产业供地方式、产业地产的培育;二是看各方的结合,包括创新使产品形态更加多元化,以及研发、制造的有效融合。
多家房企布局产业地产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国金证券研究员后立尧分析指出,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未来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对相关行业予以支持。
多家房企已经嗅到机会,正摩拳擦掌。
在河北固安,通过与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产学研、电子商务、生产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固安已经形成了原材料科技、航天科技等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
在转型的躁动下,遵循其“城市配套服务商”的定位,万科计划在下个十年,继续专注于房地产行业,但产业地产将与住宅地产、消费地产并驾齐驱,成为拉动业务的三驾马车。
早在去年5月,万科就宣布了在廊坊开发物流地产。在此之前,万科其实已在操作多个产业地产项目,包括青岛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前海企业公馆、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综合体、郑州全球高新智慧产业园等。
绿地从2011年就开始谋划产业地产布局,其和东航、南航等大型航空巨头联手,把发展重点瞄准了空港新城。
今年1月15日,主打物流园区模式的华南城宣布,将通过引入互联网服务商腾讯,加速其实体商务与电子商务的整合,以此形成跨越地区的全国商贸批发网络。
产业地产向创新延伸
在《中国制造2025》正式落地后,哪些产业地产商能够借力东风,顺势突围?
高力国际华北区总监孙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之前一些城市忽略了制造业的需求,比如北京,在城市规划时,排除了一些制造业的功能。其实制造业本身没问题,只是要把制造业进行细分,选择其中适合北京的部分进行发展,因此“中国制造2025”落地对制造业的创新和变革是一种促进。
孙超说,怎么制造?制造什么?为什么制造?进行这样的细分后,就可以考虑产业地产商怎么去适应市场的要求。在这个行业里,有的产业地产商已经做了很多年,有些是刚刚涉足,但需求上的差异,可以让大家互相学习。
陈智国表示,“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端的方向,会有更多的制造业项目伴随产业地产一起发展。换句话说,有高端制造业往产业地产的“壳”里装,制造业的方向和区域的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地产的供应,三者更为契合。
他说,在智能制造产业里,最主要的就是创新,而信息化、智能化与创新联系更为密切,因此产业地产的供应将不会再以厂房和工业园区为主导,而更多地向创新延伸。在载体上,也更趋向于孵化器、创新服务平台等将创新、研发一体化的产品形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