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国内工程机械领域翘楚,其实,经过“跨界”整合发展,中联重科已成功地由一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更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市场新形势,当前中联重科正在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欲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这其中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是其转型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装备制造”推动公司“裂变”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中联重科首席信息官王玉坤表示,在“互联网+装备制造”新常态下,行业企业都在主动转型升级,未来中联重科将从整机销售占主导转变为增值服务和产品销售多元并进的商业模式。希望通过互联科技,以更加智能的方式创造更加智能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
目前,中联重科与时俱进地引入互联网思维,在装备制造领域打造了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信息化平台,根据“互联、智慧、可控、安全”的“两化”融合方针,中联重科着力锻造以互联为基础的全球营销及服务能力,以智慧为基础的全球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以战略为导向的全球风险内控能力,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全程安全运行能力。
对于信息化平台,最令笔者关注的是智能云服务平台。据悉,中联重科已通过物联网技术、北斗导航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服务平台,实现了远程在线工况检测、运行信息自动采集与存储、故障预警、作业状况分析等功能。通过这一平台,中联重科可以为千里之外的客户发现问题,同时系统通过设备的卫星定位调派了泵车最近的服务工程师与客户联系,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目前中联重科已经有13万台设备通过平台与中联重科服务调度中心及快速反应团队连接。2000余名服务工程师在时刻准备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可以说,中联重科在从“生产与经营的管理优化”向“全面、深度、集成的信息化应用”逐步迁移的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企业生产、运营、服务的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面向市场和客户的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加速了公司从传统生产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王玉坤建议,建立“互联网+”创新应用奖励基金,从而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战略转型,进而促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用智能化方式生产智能产品
中联重科是国内首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根据评定指标进行的评分显示,中联重科的“两化融合”体系建设领先于99.04%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97%的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王玉坤表示,中联重科的两化融合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了以打造全球化阶段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重点,向互联网制造和营销服务模式转型,从“两化”融合的前端、中端、后端进行管理体系的全面部署战略。在前端,中联重科以“全球中联”为导向,以互联网转型、信用销售为重点,打造支持全球化运作的价值网络。中端以“数字中联”为导向,以智慧工厂转型为目标,增强研发和生产。构建智慧研发平台和智慧生产平台,提高协同创新、精益化和自动化水平。后端以“智能中联”为导向,以信息化管理转型为支撑,强化“可控”。
对于中端的“数字中联”,王玉坤解释,提供智能化的优质服务其基础是产品的智能化。因此,中端的研发和生产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打造更加智能的产品呢?据了解,智能工厂帮助了中联重科实现了这一目标,中联重科智能工厂的支点就是PLM与MES的灵活运用。
据介绍,在智能产品生产之前,中联重科通过自主研发的PLM平台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近三千名工程师进行协同研发,共同参与产品开发,这样不仅提高了模块化设计能力和效率,更能迅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同样,在产品正式制造前,通过在PLM平台上构建虚拟样机,对其外观、性能、工艺等参数进行仿真分析,能够让研发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可靠,避免浪费,从而提高生产力。此前,保持着吉尼斯世界最长臂架泵车纪录的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便是依托PLM平台设计的创新成果,短短5个月便完成了整个研发过程。
在智能产品设计完成后,中联重科可以通过MES系统(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整合工人、设备、物料等制造要素,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生产数据的有效跟踪、现场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和物料配送的条码化,有效提升了生产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益化程度,为产品定制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据悉,中联重科全球第一条塔机和升降机标准节智能生产线,可以自动匹配物料、柔性混流实现10种不同规格的标准节生产。物料从生产线前端进入,经过30台工业机器人并行作业与数控加工,全自动化地完成整个制造过程,生产效率提升480%。
对于智能工厂的建设和推进,王玉坤表示,基础的信息系统应用非常重要,其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另外,智能工厂的特点是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目前由于一些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工业领域互联标准制订工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