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安是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数控镗铣工,技师。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1986年,刘新安进入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做了一名镗床工人,一干就是23年。所在的车间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一心扑在生产上,连续7年大倒班,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
2008年8月,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将其20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写成了《刘新安工作法》,向全厂500余名职工推广。这本小册子记载了不少一线工人的“好主意”。也正是这些“好主意”完善着中信重工一个又一个技术工艺创新。
创新工作法
《刘新安工作法》重实践、可操作,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准备时间大有益处。《刘新安工作法》的核心,就是向时间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超越法则,也是刘新安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则。刘新安说,制定目标是实现超越的最有效方式。
精打细算,分秒必争。对限定的时间缩短、缩短、再缩短,对有限的时间利用、利用、再利用。如果限定的时间是8小时,刘新安就常常千方百计缩短到6小时、4小时,甚至更短。
《刘新安工作法》有七大特点:一是准备工时前移。这是刘新安争取时间的法宝之一。在加工一件活的同时,对下一件活就开始认真策划,如吃透图纸、了解工艺,准备工装卡具等等。准备工装的时间,大部分已前移至上件活的时间内完成,为下件活提前节省了时间。二是高效利用。在加工活件中,设备在运转,刘新安的团队也时刻在转动。粗加工时,下道工序已经在紧张筹措之中,刀具在刃磨,工装在准备;精加工时,现场在清洁,下个活件的准备已全面展开。没有停机磨刀的现象,没有停机寻找出借工装卡具的现象,时间得以高效利用。三是无缝衔接。科学组织、无缝衔接,是刘新安追求的目标。每次加工活件,他都会把影响时间的因素一一考虑在内,加工难点、技术难题、吊活的衔接等等,无不事先解决和策划。活与活之间,工序与工序之间,衔接紧密,不让一点时间因为疏漏而流失。四是合并同类项,是数学寻求简捷的方式。刘新安在工作中也让它发挥了同样效用。不换刀,把可使用此刀的工序干完;不换面,把此面可干完的工序干完。诸如此类,能合的就合并干。五是剑走直线,刘新安在工作中致力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工编程能简则简,机床转速能快则快,工艺程序能省则省,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是要走直线。六是对取得的成果,无论是优化的加工编程、改进的刀具、革新的工艺,以及其他的实践经验,刘新安都会进行固化,形成“模板”,在干同样的活时不断加以改进、应用,避免出现狗熊掰苞米似的成功一个、丢掉一个。七是善于“嫁接”,把成功的方法想方设法应用到其他项目,找出其关联点、融合点,进行必要的改进,往往会产生新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做好平凡的事
刘新安说:“作为新世纪的产业工人,二十一世纪是通过业绩和实力来证明自己的时代!什么能够让你脱颖而出呢?我认为就是职业化能力与习惯!”
“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干的都是平凡的事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他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使他所带领的班组以优美的工作环境和6S管理成果成为厂、公司的形象窗口,圆满完成了十多位国家级领导人的接待任务。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形成地、传承地、弘扬地,“十二五”期间,富于创新的刘新安带领他的团队持续为中信重工实现“三大转型”做贡献。
在他的带动下,以焦裕禄精神为精髓的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行为规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工作效率,用最短的时间加工完成了一大批重点产品。公司一重要客户说,“过去,大型磨机生产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一般30个月才交货,而现在中信重工员工仅用10个月就能生产出来,至少让我们提前创造产值10亿元!”
“我开的‘车’近4000万元,它旁边这台机床全球只有3台,再旁边这个引进时价值超过了400万欧元。”
作为镗铣组组长的他带领工人,曾创造出年均完成2万余工时(机组考核为每月400工时,以此计算,该小组一年就完成了4年多的考核量)。他们的加工精度却须满足“低于一道”(即0.01毫米)的误差。在这样的精度要求下,刘新安所在小组至今没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