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和倍增剂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5-07-08 11:43   来源:慧聪工程机械网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中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这个中国制造业的顶层设计中有一个部分提及得比较少,但笔者认为却是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工业文化、工业精神、品牌、质量、制度、知识产权等工业制造业的“软实力”。

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软实力”,那“硬实力”也很难上去。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日本人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工业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和倍增剂。

企业需要有契约精神和全球视野

最近笔者到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展,并拜访了一些德国的中小企业,对中德企业发展以及产业环境进行了比较,有几件事情对笔者触动很大。其中,在德国拜访一家新能源电动汽车公司(IMA)时,我们发现这家公司只有6个人,花了500多万欧元,创业2年时间,做了一款名叫COLIBRI单人新能源小汽车,非常酷。德国的工业体系,能够让小微企业在创业、创新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够有很好的产业配套环境支持。这说明,德国的工业体系是可以支持小微企业进行高质量的技术创新的。

但是在中国,如果6个人的创业团队想做汽车,它很难从大的汽车公司那里拿到相应的配套支持。另外一件事也对笔者触动很大,在去德国之前联系了几家做新能源汽车的德国公司想进行拜访,其中有2家企业拒绝了拜访的请求。对方回答的原因是正在与中国的相关公司接触,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保护期,希望过了保护期再进行沟通。到了汉诺威之后,在展会现场见到了一家锂电池企业,产品很吸引人,想和他们聊聊,但是对方很有礼貌地拒绝了。原因是这家公司的锂芯电池模组是来自中国洛阳的某一家企业,在合作的时候所签署的合约协议中有不返销中国大陆一条,所以他们不接触大陆公司。这些企业的契约精神,守规矩重信用的精神,这正是国内许多企业所欠缺的。

出访德国笔者的体会是,在德国很小的企业也有全球化的视野,有进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再举一个例子:在德国参观了另外两家中小企业(TWIKE、KYBURZ)也让人印象深刻。其中,KYBURZ是做电动多功能车的企业,它的部件来自日本、中国、瑞士,销售的客户有欧洲、新西兰等。这两家企业的人不多,规模也不大,每年的产值在几千万人民币左右。但是,销售是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也是全球化的。

引导企业和创业者关注传统制造业

在中国有个现象:只要加上互联网思维,动不动就估值几个亿,高得离谱,卖煎饼的、送快餐的、一些低附加值的行业一炒作也能在资本市场“兜到”不斐的收益。倘若企业不能够进行合理的估值,这样的虚火会对国民经济中的一些关键领域、支柱产业带来错误的导向。而在德国这种虚高的情况很少出现,企业的对外估值以及产业资本对企业的估值也都相对比较合理,上述这两家企业(TWIKE、KYBURZ)的估值只有2000万、3000万欧元左右,德国很关注传统产业,所以德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全球的楷模。

其实,我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需要造就这样的氛围,更需要工业创客。欧洲的制造业企业,哪怕只有几个人的公司,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机械的、物理的、化工的都能协作在一起,他们的创新是把电脑和机械的、工程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完美融合。而我国很多大公司的研究院里,却全部都是电脑。

我国提出“互联网+”战略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也需看到一些误区,社会氛围和产业都缺乏一种对“+”后面的关注,缺乏对制造业、对传统产业的关注。

目前看《中国制造2025》主要是一些纲领性的意见,理论比较多,在可操作性上有些欠缺,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可用的部分不多。但是要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带上做强之路,并非几个带“中”字头的大企业实现了智能制造,就能使中国变成制造强国的。

要利用好大数据

在KYBURZ公司的用户数据库里看到了一条1994年的数据,那是他们第一个用户的资料。笔者看到了完整详细的记录,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使用记录、维修记录、零配件更换信息,客户反馈等。那时候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但是他们已经用大数据思维来管理客户、获取客户使用反馈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性能和服务水平。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必须认识到,大数据不是互联网行业的事情,大数据将应用到制造业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设计、物料监控、设备检测、生产过程监控、营销、客户关怀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通过数据库,技术人员可对设备故障做出预诊断,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及时的信息反馈、与及时的数据处理,使在生产过程中更快地识别发展趋势,更准确地找到事故原因,更精确地制定改进策略,成为可能。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库来查看趋势变化,可以实时对关键指标(KPI)进行跟踪。

要输出工业思想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但是在向全球输出大量物质产品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产品输出却乏善可陈。

近100年来,中国能够输出对全球产业界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以及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很少。从对信息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摩尔定律到长尾理论、蓝海战略,到现在流行的“体验经济”、“奇点理论”等,都和我们无关,都没有来自中国实践的精神财富,我们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在指导我们的经济实践。事实上,很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息息相关,我们无法创造新型的生产力,也就很难创造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加强舆论引导

一方面,我们缺乏工业文化、工业精神这方面的总结,缺乏这方面的关注,也没有这样的舆论引导,没有推出我们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主张。在工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和影响不可或缺,要加大对工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工业文化、工业精神的舆论引导,发挥工业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倍增作用。工业文化的创新,会为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学界、产业界“言必称西学”,直接导致了文化不自信。在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工业生产实践和中国传统伦理、马克思理论的结合形成了哪些优秀的东西?中国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工业体系的?这些都需要研究、总结,这些东西对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提升中华民族对国情的认识很有作用。把中国近百年来工业发展经历的艰苦奋斗和曲折发展融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将产生极大的凝聚力。这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有利于工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全社会关注长期价值、关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报)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