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矿把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融入到了成立十年的铸剑之中,实现了人剑合一,在企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幅幅气贯长虹、激励后人的壮美篇章。太原重型机械集团煤机有限公司日前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总结了十年来太矿转型发展的全历程。
改革——让企业的机制活起来
改革初期太矿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松散。面对巨大的体制惯性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太矿新班子在开展“头脑风暴”的基础上,冲破重重阻力,以解放思想、强化管理、转变观念为先导,大刀阔斧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建立起“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管控模式,为推行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新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进行了一些列改革。
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大胆进行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使老企业甩掉企业办社会负担“轻装上阵”,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对处室和辅助人员进行精简。
对分配制度进行探索。彻底打破传统的工资制,实行岗薪绩效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加大了分配向“营销骨干、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生产骨干”倾斜的力度,使职工的收入与本人的劳动成果、工作业绩紧密挂钩,全面激发了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了企业发展动力。
对用工制度进行规范。用工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制,新入职的大专生实行试用制,中专、技校和普通工人实行协议代理制,建立起“就业靠技能、上岗靠竞争、末尾要培训”的用工机制,完善岗位动态管理和人才内部流动机制,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打破了企业旧的体制和机制,激活了生产力。
调整——让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面对严峻的现实,太矿利用太重煤机融资平台,筹集资金8.5亿元,在位于太原市南郊的国家级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太重煤机工业园;同时,把老企业从繁华的市中心搬迁到园区,旧厂区土地共拍卖了14.34亿元。这样,利用土地置换,“腾笼换鸟”,不仅彻底解决了老企业的历史债务包袱、技改资金等企业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产业的重新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太矿以“退城入园、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原则,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通过大力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放弃部分产业,逐步退出铸锻件、木模和精铸件生产,并将企业办社会和后勤服务机构与企业彻底分离。
在调产中,按照“资产给优秀经营者经营,资源向优秀分(子)公司集中,投资向效益产品倾斜”的投资原则,以产业带动性、科技含量和效益等为标准,对重点产品如采煤机、减速机、掘进机、电气产品和液压控制系统等进行优化和升级,扩大规模,同时,适当扩大冶金成套产品生产制造规模,使公司主导产品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市场要求形成了主业快速做强,辅业充满活力的局面。
新区一是实现了以采煤机为核心的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装备高端化、数控化,采煤机摇臂、减速机、滚筒、润滑液压系统及元件等四大核心部件全部自主生产,具备了年产200台采煤机、200台掘进机及综采总装成套设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二是以环保、节能、高效为宗旨,淘汰了落后工艺和污染生产源,实现了清洁生产、污染零排放,厂房房顶全部采用透明塑钢采光板,充分采用自然光照射,增强了厂房内光亮度,降低了生产设备照明时间。
经过持续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太矿目前形成了以采煤机为主的采掘设备分公司、以线棒材为主的冶金成套设备分公司、以减速机为主的减速机分公司、以掘进机为主的掘进设备分公司、以煤炭洗选为主的洗选设备分公司等五大板块管理体制。
创新——让企业站在竞争制高点上
为了使企业站在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上,太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太矿依靠于国内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调整自身研发队伍,以“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模式,变一个研发主体为多个研发主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加快了新产品研发速度,抢占了市场先机,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水平,在帮助用户实现“高产高效”。
同时,荣获国家级荣誉无数,其中七项荣誉成为中国采煤机发展历程的标志,以此为契机,太矿站在了世界采煤机技术的制高点,并为带动和提高山西省煤机装备制造业关键性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模式,不仅使新产品开发有了依托工程,而且缓解了老太矿人才和研发投入不足的难题,激活了技术创新体制。同时,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合作各方形成了“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与风险机制,成功地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管理——让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的管理更科学,更细致、更高效,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用户的信任。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浪潮摧生着传统企业的蜕变。然而,早在2008年“退城入园、整体搬迁”时,太矿就围绕生产、技术、财务、供应四大流程再造,开始了布局。进入“十二五”后,又着重把“信息化支撑下的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打造。
按照“资源随着板块走,资产随着资源走,人随着资产走”的原则,太矿进入新区后,继续对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产能扩大和效率提高为目标,全面推行了专业化生产组织模式下的“准时投入、精益生产”,逐步实现了“没有进行粗加工的毛坯不进厂”、“不到出产时间的外协件、外购件不进装配场地”的目标。
精细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2009年,太矿又投资600多万元资金,开始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ERP项目。依托ERP建设项目,集中信息管理,形成信息共享,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合一。
在实施信息化支撑下的精细化管理中,太矿把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作为重点,不断理顺管理流程,强化管理职能。通过强化生产组织和调度职能,实施集团公司大生产的统一管理,把新区的技改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确保满足用户需求。
通过内控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对采煤机设计、生产、工艺、采购、质量等全流程梳理、改进,努力实现全过程生产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产出的效率和品质,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制度,充分发挥质量责任工程师和质量监理师的作用。
品牌——让企业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太矿进入“十二五”后,把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三大核心竞争力”来打造,这在太矿90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太矿制定了企业文化详细的宣贯落地推进计划。先后编制了《员工手册》、《营销服务手册》,同时,聘请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帮助梳理总结企业文化,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大纲》。为了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太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贯与考核。组建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
太矿现已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如“嫉慢如仇”的发展观、“嫉庸如仇”的人才观,“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的竞争观。
目前,太矿又形成了“精心谋事、求实创新、精益求精、爱厂如家”的厂庆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在太矿员工中正在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朝着“百年太矿、世界煤机”的奋斗目标奋进。
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处处赢得先机,为实现“高端化、成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太矿的转型发展,充分反映了太重煤机这十年的磨剑历程。近年来,太重煤机积极推进“公司国际化、产权多元化、主导产品成套化、配套产品专业化、相关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实现“四个一流”,实现高端制造目标;通过建设“四个基地”(国家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煤机装备研发基地、国家级煤机装备综试基地和国家级煤机装备培训基地),打造“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的煤机企业集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