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期,工业与信息化部动作频频,继2月18日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之后,3月初又在工信部网站发布《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这一系列的动作,旨在更好地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引导和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全面向更高层次发展。
海洋工程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
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世纪。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要求我国尽快提升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的综合实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发展海洋经济,装备须先行。”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既重要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我国还处在起步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大有潜力可挖。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处于世界高端制造领域,对投资、技术进步、就业的拉动效果极为明显。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将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到20%。
据研究机构分析,预计到2020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市场需求约1700亿美元,到2025年市场需求将增加至2600亿美元。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较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的海工装备利好政策、持续增长的油气开发投资、船舶行业的战略性转移四大战略方针将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中长期来看,我国国内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空间广阔,行业将会进入景气高峰期。
完善海工装备产业链成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任务非常艰巨。未来5到10年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工信部装备司副巡视员曹钢表示,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海工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在目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仍处于第三梯队,在全球海洋工程链的低端;另一方面,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幼稚期,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专业化制造能力和本土化生产能力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口。他说,“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始终受制于人。”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聂丽娟指出,由于缺乏全球营销和服务网络,国内海工企业的自主开发产品得不到国外客户的认可。“仅仅凭借设施和低成本已经无法构筑维持我们的竞争优势,设计研发、管理组织和产业链协作将成为今后整个产业竞争的核心。”
除此之外,在装备制造方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国内海工装备企业的优势遭到进一步削弱。从生产效率来看,中国仅为韩国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主流产品方面,我国与日韩同类相比,技术和经济指标还存在差距,而在高技术船舶方面,国内海工企业还缺乏研发经验。
我国海洋工程和国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上。产业链既包括设计、监理、研发、设备,又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等方面。产业链的发育程度对海洋工程产业影响巨大。有行业人士认为:“如果没有产业链的培育和成熟,支撑海洋工程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稳定在高水平上是不现实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企业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海工产业如何前行
针对海工装备产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胡卫平提出,未来10年将是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逐步提升设计自主化的水平,加强产业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已朝着超深海技术、高可靠性、高性能、水下生产系统的发展方向迈进。中国也早已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深海装备产业面临着众多挑战与机遇,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至关重要。
江南造船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我国造船产能过剩表现在常规船舶建造能力的结构性过剩,而并非高技术复杂船型建造能力过剩。因此,应从产品结构调整为着眼点,鼓励造船企业向广义的海洋运输、海洋安全、海洋科考和海洋工程四大装备方向拓展,抓住“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提高本土化配套率,引导企业利用现有设施向多元化方向转型发展。以“工匠精神”推进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建设,强质量、树品牌,向高效优质产能升级。
有专家建议,加快海工制造业和海工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海工产业壮大乃至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要以世界一流海工企业国际竞争力为参照系,完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支持组建中国海工集团公司,包括海工制造业类企业和海工服务业类企业。要适应我国海工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整合涉海高校和海工企业的力量,创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端海工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