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在湖北潜江调研,参加座谈会的市镇村三级干部的共识是,70多岁老年人种粮的产量比年轻人种粮的产量高,更比工商资本规模种粮的产量高。其中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年人种田“细”、“负责”,他们的田间管理可谓不计成本,尽职尽责,反正他们也没有其他的事做。
老年人之所以可以种好田,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当前普遍的机械化和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年龄虽大农活也能干得了。潜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搞农业规模经营,这些老年人却不愿让出田来。
在普遍机械化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模式,也缩短了农忙时间。按潜江同志的说法,每年农忙也就十天左右,其他时间主要是田间管理。老年人有充足的空闲时间来进行田间管理,所以种粮产量高。
潜江老年人种田种得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潜江地处江汉平原,土地平展,适合机械化。主要的农业生产环节如翻地、插秧、收割都已经机械化,灌溉也很方便,所以年龄大的人也搞得了农活。如果潜江是山区,机械化无法推进,那就不行。
而山区被抛荒的耕地也并非完全不可以种,关键是要有资金进行土地整理,一是尽可能平整土地,小块并大块,以适合机械耕作,二是提供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现在有关部门试图推动农民退出宅基地以增加耕地,很多地方退出宅基地的成本达到每亩数十万元,而改造山区的抛荒地,一亩有一万元就可以改造得相当好了。中国至少有上亿亩有待改造的山区抛荒耕地,这些耕地只要投入较少的资金就可以改造好。
关于更加高寒山区的耕地抛荒,某种意义上这些地区本来就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而早就应该退耕还林了。
丘陵地区的农田既不像山区那样难以使用机械,又不像平原地区那样适合机械化。有两个因素影响丘陵地区的农田机械化,第一个因素是丘陵地区的田块不如平原地区平展,往往比较细碎,这对机械耕作显然不利。尤其是一些死角的田地,田块小,没有机耕道,机械下田很不方便;第二个因素则是因为,丘陵地区分田到户时,一般都是为了保证公平而将土地分得十分细碎,每户不到10亩地,却可能分在七八处甚至上十处,十分麻烦。如果结合土地整理对之前分散细碎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整合,丘陵地区的耕地就更便于使用机械,也就可以为老年人种田提供便利。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以2亿多户小农为基础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也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这种观点还举例说农村出现了土地抛荒,没有人种田,所以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甚至推动工商资本下乡种田。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第一,抛荒的土地都集中在不便于耕作的山区,这些山区的耕地很难进行机械化作业。这些地区的土地一般小农都难以耕种的话,资本就更不可能进入去种了。资本要搞规模经营的耕地,是山区以外最好是平原地区的耕地。平原地区的耕地,老年人种粮的产量很高,且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丢田不种。第二,中国2亿多户小农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中老年农民的数量将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保持高位数,这些农民是愿意种田也能种田的,且除了种田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这样一来,中国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就有两个方向,一是为小农提供服务的机械化,二是为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的机械化。
当前农业政策包括农业机械化的方向,显然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其中典型的是,几乎所有土地整理项目将过去不太适合机械耕作的土地整理后,都会引入资本来搞规模经营,甚至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农业资源支农体系,都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为指向的。最近几年新增农业补贴也都优先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是,机械化同时也可以极大激发农村中老年人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使农民甚至70多岁的农村老年人都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和各种简便农业技术的推广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农业生产正变成适合中老年人从事的一项产业,这个农业产业与农民的退养状态可以结合起来,从而让季节性展开的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割与农民的年节周期结合。退养状态的农村中老年人有的是时间来照看庄稼、田间管理,精耕细作的农业就能成为高产的农业。小规模的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的农业,同时又是应对越来越老龄化中国的一着妙棋。
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方向就不应是向着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主要应当向着包括中老年农民在内的小农,要为小农提供机械化的服务,为他们提供简便农业生产技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土地整理、支农补贴也应重点考虑服务广大的2亿多户的小农,而不是以所谓农业现代化为借口来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不能用来支持工商资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