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国产重卡“智能时代”的人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7-09-06 08:55   来源:中国山东网

8月初的济南正值三伏酷暑,高新区一处露天试车场内,一辆崭新的重卡正在地表温度达50多度的路面上疾驰,奇怪的是车上并没有司机。“车速60、距离障碍物40米”,“30、20、10米……”,当距离不到5米的时候,卡车已稳

8月初的济南正值三伏酷暑,高新区一处露天试车场内,一辆崭新的重卡正在地表温度达50多度的路面上疾驰,奇怪的是车上并没有司机。“车速60、距离障碍物40米”,“30、20、10米……”,当距离不到5米的时候,卡车已稳稳停在了障碍物前面。“成功了!”一时间,测试场内的人都围了上来,汗水夹杂着泪水在脸上流淌,但每个人的表情都带着激动和喜悦。

中国重汽“智能卡车”研发团队

这些人是中国重汽智能卡车研发小组成员,这辆没有“驾驶员”的卡车是我国首辆Ⅰ代智能卡车。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们。

提前6年布局

目前,中国卡车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大而不强,尤其在创新能力、智能化程度方面差距明显。于是,在智能手机才刚刚流行的2011年,中国重汽提前上马了“智能卡车”研发项目。

首款Ⅰ代智能卡车是基于中国重汽汕德卡C7H车型平台研发的,有人认为就是在C7H上装了重汽研发的智能驾驶技术。但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流程此前在国内却是空白。

田磊是中国重汽集团技术发展中心汽车电子设计部副部长,同时也是智能卡车研发项目负责人。6年多的时间,作为这项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最直接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历数了项目中包含的前碰撞预警系统(CW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电子线控转向系统(EPS)、智能换挡模块等等近20项最新智能技术。在他的记忆中,“整个研发试验过程,难度远远高于研发一辆新型号的普通卡车。”

“这些智能辅助驾驶模块几乎代表了I代智能驾驶的全部技术。”田磊话音中带着一丝成就感。事实上在国外的技术壁垒、国内无可借鉴情况下,他和同事们通过重汽自己的研发体系,凭借这个年轻的科研队伍硬是将图纸上的理论变成了驾驶室里真正的高科技。

汽车工程师的梦想

每一个工程师都有自己的创新梦想,智能卡车团队的这些年轻人也不例外。6年前,田磊还是个年轻的工程师,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也不到30岁,其中有集团的青年技术骨干,也有选聘来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大家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虽然困难重重,但都想干出番成就来。”田磊回忆当时团队初创的情景,“这不是什么唱高调,我们就是想证明一下中国汽车工程师的能力并不比西方差。”

近几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绝大多数乘用车已经搭载、或可选配自动紧急制动、自动巡航、车道偏离预警等主动安全装置。然而,由于技术壁垒和成本限制,在重卡上,尤其是在自主重卡上,主动安全技术的应用几乎为零。于是,项目启动后,工程师们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分析,最终决定Ⅰ代首款智能卡车从主动安全方面切入,突破车辆智能化、网联化核心技术,创新构建智能卡车新平台。

有一个成熟的企业科研体系做后盾,智能卡车研发团队很快就按照业务范围划分成各个子研究小组,内部按照子技术项目研发的进度和质量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严格的收入绩效考核,并通过多项内部研发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公司和研发中心内部的多项研发流程和企业产品释放标准。

极限测试打造“智能金刚”

智能系统的控制参数是不断优化,不断试验的过程,为了让智能驾驶技术能够充分帮助司机实现行驶的安全和稳定,6年中,智能卡车研发团队的成员们经历了几十万公里的道路试验,经过上百次的场地极限测试和台架极限仿真测试。海拔5500米的青藏高原、西北的茫茫戈壁、40度高温的盐城试车场、冰天雪地的中国北极漠河,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长期的野外艰苦试验对每个人的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

汕德卡C7H的智能换挡(AMT)可以把驾驶员从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了提升智能换挡系统的性能,负责这个项目的工程师赵玉超多次和同事带着车辆赴青藏地区进行高原标定工作。一次在海拔5500km的米拉山口测试,突然下起暴雨,眼看很多测试设备暴露在雨中遭将造成巨大损失,赵玉超连雨衣都没来得及穿,就冒雨来回奔跑抢收仪器,几个来回设备保住了,但他已浑身湿透,加上高原剧烈运动导致缺氧晕了过去,当晚就发烧了,但随后几天,赵玉超仍然拒绝返回单位休养,一直在当地坚持工作到做完标定试验。

负责智能卡车主动安全智能模块研发项目的刘子辉记得,为了找到自理想的高温天气,团队去年在7月底赴江苏盐城中汽研汽车试验场进行了量产释放试验。当时白天地表温度超过45度,空气湿度全天在90%以上,试验场地内却连一片树荫都没有,让人感觉几近窒息。但刘子辉和李大帅、高阳等几个同事一直趴在车顶上安装、拆卸试验设备,现场程序调试。每一项测试下来,团队人员的衣服就会又湿一遍,一天下来每个人的衣服上都透着白色的盐花,而这样的试验工作大家一做就是七天。

同样,为了测试智能驾驶控制系统在严寒条件下的控制效果,团队成员们在隆冬腊月来到了黑龙江漠河。“漠河冬季每天凌晨4点钟前后会达到最低温度-40℃左右,”据负责该项试验的工程师郭鹏回忆,为了试验效果,大家必须3点前起床开始进行试验调试准备工作。严寒下,由于不能戴手套,一会就冻得麻木疼痛。极低温环境下,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会频繁宕机,同事们干脆解开大衣将设备搂在怀里用体温加热,确保试验任务顺利完成。

下一个目标:无人驾驶

去年9月,在中国重汽成立60周年暨中国重汽智能化战略及车辆展示发布会上,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表示,实现车辆智能化进步,是中国重汽一如继往、主动践行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历史必然。目前,中国重汽在智能卡车领域累计科研立项30余项,研发投入数亿元,系统地解决了智能卡车整车平台、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无人驾驶系统等关键系统开发中的一大批技术难题。今年底前,中国重汽Ⅰ代首款智能卡车也将量产上市。此前,在无人驾驶方面,由中国重汽开发的两辆无人驾驶特种车辆样车已经交付用户试验。

时间回到1960年,当时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在技术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试制成功黄河JN150型8吨载货汽车,从此开启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重卡时代。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早已蜕变为中国重汽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而不变的是这里几代重汽人对技术创新、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正是许许多多个“智能卡车”研发团队的执着付出,让“中国智造”从无到有、从大到精,也正是他们撑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国之重器”的脊梁。(周玉森)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