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徐工主要指标连续28年居行业第一,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成功取代进口,销量稳居全球第一,自主研发6000多项专利技术,已累计向178个国家出口20万台主机,并深入布局全球市场,已在巴西、德国、奥地利、印度、美国等地拥有制造基地……“走出去”的徐工,用坚守和创新为中国品牌代言。
做受人尊重的世界级企业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徐工集团74年来始终专心做工程机械。2016年,徐工牵手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中国首个“Predix平台”——“徐工工业云”,创新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全球“工业4.0”进程。
“我们要往工程机械的珠穆朗玛峰登顶,解决10%的最后技术难题,靠的就是坚守、专注、创新、改革的精神,一气呵成不停步,才能铸就大国重器,成为被全球用户尊重的世界级企业。”徐工董事长王民说。
近年来,徐工紧紧扭住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狠抓“技术领先、用不毁”行动金标准落地,深耕在高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吨位等领域。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定力,徐工全球首台八轴1200吨风电专用全地面起重机向电力系统大客户发车,在国内百吨以上超级移动式起重机市场以60%的占有率完全替代进口。
正是因为这样的定力,2017上半年,徐工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0%并稳居国内行业第一位,实现营业收入521亿元,同比增长4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2倍以上……
用严苛标准体现极致追求
“我始终相信市场无处不在,这就需要我们苦练内功,要有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用技术创新和优质产品铸造大国重器。”王民说。
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矿区,在方圆几百公里无人烟的荒山野矿和高温干旱极端条件下,徐工大吨位油缸在那里最长工作时间达1万小时,远远超过客户要求的5000小时,跻身这一领域世界顶尖产品行列。
据了解,在行业低迷期,徐工也没有减少4.5%的技术投入,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目前,有6000多名工程师负责研发,现有600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2000多项是发明技术、50多项国际专利。
在徐工人眼里,“技术领先、用不毁”的行动金标准,就是要埋头苦干做技术创新和基础研发,一点一滴打磨、改进、提升主机与零部件的质量,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控制上加快创新,让用户拿到产品时只管用、用不毁,只有这样才能站在竞争的制高点上,永葆事业长青的核心基石。
如今,徐工的智能制造也有了“徐工特色”,那就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个性化定制,打造出品牌的信任度和美誉度。
全球布局叫响“中国名牌”
“作为国际化企业,不能仅仅是出口,要有全球化的布局和产业基地,要有创新的技术和与众不同的产品,并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中,输出中国文化和徐工精神。”王民说。
全球起重机行业销量第一,大型成套矿山装备出口海外多个国家,成套道路施工机械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量均保持行业领先……这一系列脚步都见证着徐工的突破和成长。如今,徐工在巴西、德国、奥地利、印度、美国都已拥有制造基地。
据了解,徐工在巴西已投入3亿美元,建立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并以此辐射到南美国家市场,中资企业不用漂洋过海,也能买到徐工的产品。
“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是徐工的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徐工人的血液里,做产品必须要眼里不揉沙子。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用不毁的工程机械产品。”王民说。
在徐工人眼里,产品如人品,市场如战场,要让两万三千名员工就像一个人,领导者的一个号令可以贯穿到神经末梢,这支钢铁般的队伍,是能打仗、打胜仗的。
伴随“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走出去”的徐工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如今,在巴西、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国家,都能看到徐工“精准公益”的慈善项目,他们在那里建希望小学,打水井建水窖;在国内外发生自然灾害时,也能看到徐工救援队的身影。
“未来,徐工要做一个有实力、有魅力、受人尊重的世界级企业。”王民说。(来源于人民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