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犹如一朵盛开的杜鹃花,凭借过人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设计一线,完成近百项技术攻关,先后荣获国家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河南省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她就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杜娟。
骨子里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作为我国盾构机国产化研究的开拓者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王杜娟长期致力于盾构机国产化研究、开发、制造,在盾构机国产化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杜娟出生于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从小生活的磨炼让她性格更加干练、直率,骨子里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劲儿。1997年,王杜娟走出黄土高原,考入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踏入校园,她感到无比兴奋、激动。不过,她也渐渐感受到了继续学业的困难和艰辛。“因为家里穷,我大学四年的学费全部是靠父亲打工和母亲借钱筹来的。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我从大一就开始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再加上每年的奖学金,大学四年除了学费我没再多要家里一分钱。面对困境,我只能选择坚持。”
2001年7月,本有机会继续研究生深造的王杜娟,考虑到家里的困难选择了就业,被安排到中铁隧道集团工作。初入职场的王杜娟刚开始工作并不顺利。刚到车间时,由于是女生,经常会被人认为一个女孩子吃不了什么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永远只能是个学徒工。谁说女子不如男,要想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首先就要自己对自己改变看法。”
从此以后,车间少了一个“女娃子”,多了一个“小伙子”。虽然看起来文静秀雅,王杜娟工作起来却是“拼命三郎”,跟着同事钻隧道、爬高坡、下井坑,走遍了国内地铁在建城市,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施工难题。
年仅40岁的老专家
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的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研发项目启动后,王杜娟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盾构机。国内凡是有地铁施工的城市,他们跑了个遍。
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4月,王杜娟和她的同事们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土压平衡盾构,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前列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王杜娟为此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
在样机研制期间,王杜娟又先后负责了《盾构掘进机刀具刀盘与液压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盾构控制系统检测试验台的研制》《盾构机泡沫系统研制》等多个科研项目,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多个项目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神华杯”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等,王杜娟也被授予“河南省学术带头人”称号。
2009年12月,中铁隧道装备制造公司成立,为王杜娟搭建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平台。两年间,王杜娟主持完成了重庆轨道交通9台硬岩盾构机、成都地铁17台盾构机、深圳地铁5台盾构机的设计任务;2012年,顺利完成马来西亚2台盾构机设计,实现了“中国中铁盾构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
2010年2月,王杜娟被任命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除了分管总体设计等技术工作外,还要负责人事、行政等管理事务。她不断改进管理工作。“改革现有大锅饭式的管理制度,推行绩效考核,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建立了一套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发员工活力。
2011年初,装备公司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发展战略,工作之余,王杜娟开始思考研究院在科研开发领域的发展规划,她提出研究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规划,并迅速在全院开展组织机构改革。近两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走对了,不仅盾构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节节攀高,其他研发设备也逐步完成设计制造,陆续推入市场。
在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王杜娟把目光盯向了国外市场。凭借优秀的设计、过硬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中国盾构”逐渐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截止2019年1月31日,中铁装备共有9个全资子(分)公司,9个合资公司,人力资源总量3110人。盾构订单总数868台,盾构已出厂总数784台,盾构安全掘进里程已累计超过1500公里。目前,中铁装备在全国设立了18个制造基地,盾构年产能280台。中铁装备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各类产品先后出口18个国家和地区,近50余台盾构/TBM设备。
2017年,中铁装备产销量世界前茅,但让王杜娟最开心的,是另外一件事:这一年,《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术语和商业规格》等5项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中铁装备国家TBM产业化中心举行。至此,王杜娟已经主编、参编各类标准15项,其中主编盾构机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