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近日宣布,正式成立商用车智能驾驶科创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公司,并计划落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汽旗下“科创小巨人”之一,友道智途将充分依托洋山港“5G+L4”智能重卡项目的技术积累和成功经验,聚焦港口、厂区等特定场景与干线物流场景的L4级和L3级自动驾驶产品,打造“技术+产品+运营”的全新业务模式,致力成为全球商用车领域“全场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和网络货运平台的创领者。”
记者 | 严瑶 顾行成 阮希琼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凌晨1:40分,东海大桥,一辆蓝白色车身、有着5G LOGO涂装的上汽智能重卡从桥上驶下,它刚刚完成在洋山港码头一天的作业任务。 洋山港是全球第一大港,也是场景应用与“5G +L4级”技术完美融合的理想环境。“从早上8点开始,15辆智能重卡列队驶出智能驾驶测试园区,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有时近18个小时。”上汽智能重卡整车负责人李忠欣说。 外有探测器,内有监控板,这是上汽“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与港区内其他重卡的最大区别,也是上汽集团从“制造”转向“智造”,探索智能技术赋能的一次新突破。 “今年,我们计划完成4万个标准集装箱(TEU)的运输任务。”李忠欣告诉《上海汽车报》记者。目前,上汽智能重卡项目已经取得29张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和示范运行牌照,在国内位列第一,并且完全参与到真实的作业场景中,至今累计测试里程已超过160万公里,成为智慧港区内的新样板工程。
撤下安全员夯实“真无人”技术基础 上午7点多,临港的阳光开始令人感到炙热。长期在此工作的上汽智能重卡工程师们已经忙碌起来,他们的肤色比原先深上一个色号。“身处临港,虽然离市区的家很远,但离梦想很近。” 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智能驾驶测试的集聚地,也是无数汽车工程师们实现心中梦想的地方。
在这里,与一年前相比,在封闭道路上自动行驶起来的智能重卡上少了测试员。“从今年3月开始,我们一方面在洋山港码头进行真实集装箱作业,提升真实场景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封闭园区内开展了低速无人道路测试,把测试员从车辆上撤下来,以增强智能驾驶技术水平。”李忠欣说。 事实上,在2020年年底,上汽智能重卡已经实现从“两人监管”到“一人监管”运营的阶段目标,并具备了无人驾驶的基本条件。 记者看到,在临港智能驾驶测试区域内,闸机通行、寻库泊车、异形三岔路口交汇、行人横穿等典型港口特色场景被一一复刻重现。几辆挂着测试牌照的智能重卡以35km/h的低速在园区内行驶着,工程师们则紧盯着电脑屏幕,对比着每一次车辆驶过道路时留下的数据。 “今年,我们将继续通过系统架构、计算平台、核心算法、功能安全等方面的升级演进,在提升自动驾驶核心技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奠定‘真无人’的技术基础,加快无人化商业运营的步伐。”智能驾驶团队负责人张显宏说。 截至目前,上汽智能重卡团队已经低速模拟了62个无人驾驶测试场景。下一步,他们要将“真无人”的应用场景从封闭园区延伸开来,目标是“在今年进入洋山港进行低速无人驾驶测试”。 从全局看,当前,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正在大范围地从技术验证走向落地阶段。“对于商用车智能驾驶技术来说,真正实现无安全员状态下的无人驾驶运营才是真正的商业化量产。”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郝景贤表示,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将结合法规的推进情况,秉承从低速到高速、从简单场景到复杂场景的原则,分阶段完成目标。 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时间计划表:第一阶段是编队行驶下的车队运营,头车的安全员继续保留,后车实现无人化运营;第二阶段是完全的无人化商业运营。“我们预估这个进程会持续加速,尤其是结合着法律法规的共同推进,在2023年左右会有较大突破。”
基地来了“新车长”助力智能重卡实现突破 时针指向凌晨2点,最后一辆智能重卡回到基地。车长们把当天车辆收集到的数据再看了一遍:运行稳定。 作为车长,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夜生活”。“这辆车装了4个激光雷达、14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4个超声波雷达,它们是智能重卡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法宝,数据分析马虎不得。”
智能网联时代的重卡,尤其是在研发的早中期阶段,会遭遇各种诸如振动、雨水、灰尘等内外因素的干扰。为了让这批车辆的状态保持稳定,上汽智能重卡团队安排了一批员工作为“车长”,与智能重卡朝昔相伴。 不管这些车长之前的岗位和工作是什么,但在全新的智能网联时代,他们都是重头学起的“菜鸟”。“和我一起工作的车长有好几位,有的负责系统测试,有的负责智驾算法研发,也有来自原车底盘设计开发部门的同事。”车长负责人奚浩晨告诉记者,“每天,我们就是跟自己的重卡形影不离,参与支持各项车辆整修、改制、智驾系统调试、标定、运营测试等任务。” 也正是在和智能重卡朝夕相处的那些日子里,“菜鸟”车长们完整地学习和了解到了从智驾系统各个零部件、软件模块到整个无人驾驶业务流程的细枝末节,不仅让自己成功进化成专业领域的“牛人”,更是亲眼见证了智能重卡正式启动集装箱转运业务这一年多来,是如何一步步地实现突破的。 奚浩晨清晰地记得,2020年6月,上汽智能重卡获得首张示范应用许可证书。这是一个最具标志性的突破,代表着智能重卡正式从“道路测试”到“示范运营”的突破。 不仅重卡更智能了,道路也变得更智能了。据介绍,项目团队通过完成40.7公里运营线路内的智能路侧设施改造,实现了智能重卡与智能路侧设备的信息互通。“智能重卡不仅可以与闸口、信号灯‘对话’,还能与港区轮胎吊等装卸设备‘对话’,实现信息交互。” 对上汽智能重卡而言,这两年来摸索前进的过程,更是从“技术研发”到“商业探索”的突破过程。上汽智能重卡不仅实现了特定场景下的L4级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更通过一整套由政府指导、企业合作、机构评估和政策支持组成的推进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较为完备的智能汽车应用落地实施路径。
签下军令状我们要做到“国内第一” “必须成功,决战的时刻到了!”不久前,上汽集团召开誓师大会,作为上汽自主创新重大战略项目之一,智能重卡项目签下了军令状。在签下名字的那一刻,兴奋和压力同时涌上团队成员的心头。这份军令状激励着他们,以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勇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全速驶入“新赛道”的发令枪打响了。
“一方面,我们要更快地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行业顶尖的研发队伍。”郝景贤表示。据介绍,面向“真无人”的目标,项目团队正在构建新一代智驾2.0系统。 憧憬未来,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里,都有着一张更广阔的蓝图:立足当前项目,实现业务模式的快速复制。“比如,可以将应用场景和业务模式拓展至干线物流、末端轻型物流、矿区等,有太多的市场等着我们去探索。” 尽管任务艰巨,但多年来的技术沉淀所形成的优势,给了上汽智能重卡项目向上跃升的底气。 “16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全是参与到真实的作业场景中的。目前在国内,我们测试的真实场景最全,真实有效的数据最多。”张显宏用两个“最”来形容上汽智能重卡的竞争力。这也意味着,通过数据闭环驱动,智能重卡能不断自我迭代,适应更多的复杂场景。 与此同时,“数字安全”的底座也不断被夯实。事实上,在项目刚起步时,上汽就已经布局建设“网络和数据安全+功能安全+质量安全”的全业务链安全体系,这是重卡领域首次在设计之初就引入这样的体系和理念。“我们的洋山港智能重卡是目前唯一通过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的智能重卡,这可是民用的最高等级。”智能驾驶安全负责人毛向阳告诉记者。 如今,下一步目标已经明确:“2022年,L4级自动驾驶场景应用的市场占有率要做到国内第一。”上汽智能重卡团队信心满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