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江苏徐州的全球最大起重机5G智慧工业园区,代表中国超级起重机技术创新成果的徐工XCA1800、XCC2000共同面市,“标志着国内自主化起重机研发领域取得又一突破进展,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发布硬核技术创新产品外,徐工此前在“2021全球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10强”榜单、ICM20“全球最大起重机制造商”排名中双双夺得第一名,在后者榜单中,更是以2020年56.6亿美元销售额的实力,从去年的全球第四名一举跃升至榜首位置。
徐工有限、徐工机械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表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徐工都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徐工始终坚守产业初心,代表中国工程机械向全球产业珠峰不断发起冲击,高质量出战‘世界决赛赛道’。”
C系新品国产化率100%
同日发布多款新品、零配件100%国内自主化……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正在向市场发起凌厉的产品攻势。
在11月16日的现场,代表中国超级起重机技术创新成果的徐工XCA1800(擎风三号)、XCC2000(擎风四号)共同重磅面世,这将“为刷新全球风电安装新高度,助力全球新能源建设倍速级增长,注入中国制造的澎湃动力”。
徐工方面介绍称,此次实现100%国内自主化,全新上市的5款C系起重机,作为高端全地面起重机国产化里程碑式产品,彻底颠覆了“中国制造没有芯”的魔咒。在起重性能、动力性能、智能化水平、操控性水平上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6台百吨级C系列新品,更是在现场演绎蟹行走位,引发外界关注。
“每台车的轮胎转角基本保持一致,斜向直线运动,就像螃蟹横向爬行一样。”徐工方面表示,这充分“展现了徐工全地面起重机独创的多模式行驶技术,给人身轻如燕的全新感受”。
除此之外,徐工还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全球首款插电双驱混动起重机XCT25_EV,该产品以加速行驶、超低噪音等新能源优势“吸引客户频频互动”。据悉,该产品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率先打破全球工程起重机领域能源技术壁垒,实现了新能源在重型机械行业,尤其是起重机行业应用上的领先”。
不仅如此,徐工还发布了起重机行业的首个《徐工起重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徐工方面表示,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其主动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与担当,在行业内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将更紧密携手客户、上下产业链奋进。
“以徐工为代表的制造企业坚守主业,持续深耕,自主创新成果丰硕,重大技术装备业绩突出,绿色发展成绩卓著,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耐久性进一步提高,不少技术突破实现国内首创,部分更是达到了世界先进甚至国际领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如此表示道。
持续增强技术领先优势
在发布多款突破性产品的背后,则是徐工在技术创新上的“久久为功”。
徐工机械副总裁、起重机械事业部总经理孙建忠在发布现场介绍称,今年以来,“徐工聚焦超级起重机百米高空性能、重载转场、安全控制、精准操控等技术方向持续攻坚克难,创新成果频频绽放”。
相关信息显示,在徐工所在的工程机械行业,“得零部件者得天下”。徐工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徐工积极对重要的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国产化替代,“传动与液压核心零部件等创新项目不断收获新成果,部分产品国产化自主配套率持续提升”。
徐工方面介绍称,早在2010年前后,徐工起重机开始大规模实施国产化战略。随后大约5年,伴随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徐工起重机50吨以下的产品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到2018年,又基本上实现了300吨以下产品的国产化。
相关数据显示,仅自今年以来,徐工移动式起重机获得授权国内专利44件,累计国内有效专利1272件,其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804件;获得授权海外发明专利9件,累计海外发明专利51件,“全行业领跑”。
“徐工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王民表示,“我们现在拥有全球五大研发中心,拥有行业排名第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行业唯一的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王民进一步介绍称:“如今,通过徐工4000余名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引领行业发展,逐步实现对欧美日竞争对手的并行与超越。正是以此为基础,我们今天才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徐工制造的令人震撼的大国重器。”
在创新技术引领下,徐工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机械业绩也呈现稳步上升之势。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徐工机械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98.0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归母净利润46.1亿元,同比增长89.4%。其中第三季度,徐工机械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6.5%。
更值得注意的是,11月8日,徐工机械吸收合并徐工有限事项获江苏省国资委批复,浙商证券分析师认为,“新徐工”收入规模有望成为国内最大,其同时表示:“工程机械为中国当下优势产业,中国龙头完成进口替代有望迈向全球龙头。”
来源:《中国经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