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提出,以区为单位创建2至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高水平创建15个左右国家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5个产值超2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100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设施蔬菜、良种蛋鸡2个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3条蔬菜产业带,建设蔬菜产业10个万亩镇、100个千亩村、1000个百亩示范园,到2025年,蔬菜自给率达到20%以上。打造3个生猪产业片区,改造提升2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实施果树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设50个综合示范基地。
做优设施农业。落实设施农业专项扶持措施,以设施升级、加工流通、品牌营销、主体培育等环节为切入点,扶持集约化育苗场20家,培育设施材料、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主体50家,推动设施蔬菜稳面积、提产能、增效益,形成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开展高效设施关键技术攻关,在通州区、大兴区、顺义区、房山区等建设高效设施农业试点片区。
《方案》明确,强化科技赋能。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国家农业创新战略力量的牵引带动作用和成果就地转化能力。以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引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合作模式。聚焦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进“北京科技小院”拓面提质工程,建设农业科技云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大学平谷校区建设。开展以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第三代农业机械研究与示范应用,建设无人化示范农场,打造一批智能化特色农园。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同时,还要强化数字赋能。建设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全息地图”。大力推进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支持发展食用菌、芽苗菜等工厂化生产,建设一批高标准智能“蔬菜车间”,培育一批数字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运营服务组织,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达到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