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非常辉煌的,直到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才被欧美国家甩在身后。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蒸汽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工程机械品牌都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比如凯斯(1842年)、山特维克(1862)、小松(1921年)、日立(1920)、卡特彼勒(1925年)等等。
不管是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是后者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每个时代都将有属于自己的生产“重心”,能够跟随时代的需求调整产品重心,就是这些世界级制造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点关于中国建设发展的观察与生产工具“迁徙”方面的感悟。希望能给业界同仁的事业规划带来帮助。
二十年工程机械发展,从一机难求到百家争鸣
我常说中国工程机械“井喷”的起点是西部大开发与青藏铁路的建设,我也是那个时候接触的工程机械行业。很佩服那一代工程人朴素的情怀和伟大的创造力,恶劣的施工环境、简陋的机械设备,凭一颗决心和满腔热忱完成了一件件轰轰烈烈的工程。正是王守仁说的:“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在那时的发达国家看来,我们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主机需求量巨大,于是外资品牌纷纷来到中国建厂。不得不承认,外资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当然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是双赢的局面。
二十年弹指过,挖掘机从一机难求到今天百家争鸣,设备品类与智能化程度也早已今非昔比,国产的主机设备在今天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中国市场,甚至行销海外。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1-10月工程机械产品出口2968.46亿元,同比增长了18.9%,在印尼、中东、非洲、欧洲等市场都建立了本地化的营销网络。
2023年海外销售火爆,但国内工程机械的销量却并不理想。原因无他,内需不足。仔细想想,你有多久没听到过像“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样“大刀阔斧”的工程了?没有抱怨市场的意思,这是文明进程的必然衍变,中国的建设发展让生产工具的“重心”发生了迁徙。
从大刀阔斧到精雕细琢,工程机械重心“迁徙”
从交通道路到城镇化建设,经过二十年快速发展,中国建设领域正在告别“大刀阔斧”,向“精雕细琢”转化。我们看看国家层面的导向,发改委提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交通运输部提出“聚焦联网、补网、强链”方针……未来,微观且精细化的施工项目或将成为主导。如果工程机械企业还在主机这一条赛道上内卷,被时代抛弃也无可厚非。
大基建时代用“开山斧”,那么适配精雕细琢时代的生产工具就是“雕刻刀”。当前主机存量市场已经足够大,且技术同质化十分严重,用户从A品牌挖机换为B品牌很难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但如果能找到适合特定工况的属具,很可能带来产能的颠覆。所以我认为,属具就是这把“雕刻刀”。
比如这个季节(冬季)的东北,老城区的水电暖通管道易发故障,如果恰逢空间狭窄,“一锤一斗”很难在短时间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配备了专业化属具,如轮盘锯、铣挖机等等,不仅能大幅缩短抢修时间,对原道路的破坏也更小。如果客户还配备了粉碎斗、震动压实属具,那么一台挖机就能搞定从破拆开挖到回填复貌的整个工作。
专业属具存在技术壁垒
外资品牌有先天优势
当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到“精雕细琢”阶段,工程机械重心必然由主机向属具方向“迁徙”。这些年随着给主机企业做配套,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不错的本土属具企业,甚至斗、锤等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但在专业属具领域,如铣刨、筛分、粉碎、连续开沟、震动压实,甚至液压手腕等等,相较欧美品牌产品依然有不小差距。
欧洲属具市场自1985年进入爆发期,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发展史。产品普遍智能化程度高、质量和稳定性好。你可以模仿它的外形和基础功能,但要达到它的精度、耐用性、可靠性,甚至定制化改装能力,还要经历一番打磨。
比如铣刨、铣挖类属具,在欧美应用市场非常成熟,这些核心技术也早已被国际属具巨头垄断,他们善于研发高精尖和恶劣工况属具,产品由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制造,且具备多项全球专利技术,其在细分市场的地位很难在短期内被超越。从客户价值领域分析,很多品类属具的高端需求,当前只有外资产品可以实现。
2024年已至,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扑朔迷离,依然不妨碍中国“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进程。当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向精雕细琢转变,精准、多用途的专业属具即将迎来一波发展浪潮。身为属具行业从业二十余年的老兵,很期待同各位“局中人”共同见证历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