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基建是否回暖先看投资!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与基建工程行业的关系更是最为直接。从历史经验来看,基建工程投资是对冲内外需求不足导致GDP下滑的重要工具;当消费与出口增速下滑时,可以通过增加基建投资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出炉。纵观全篇的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更是在工程项目领域释放多个信号,直接与工程机械行业所相关。
★政府投资结构变化★
把钱用在“刀刃”上
2024《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2024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达4.06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00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3%被视作赤字率警戒线。
新冠疫情之前,中国财政赤字率最高曾到3%,但并未突破。面对疫情冲击,为了稳经济,财政扩张力度加大,赤字率在2020年(3.7%)和2021年(3.2%)均超过3%。
直至去年第四季度,为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中国于年中调整中央预算,扩大赤字规模,增发1万亿元国债,调整后赤字率达到3.8%,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今年赤字率和专项债安排的考虑,报告的“总体要求”部分提到,今年要稳妥安排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持续发挥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要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因而,如何将钱用在刀刃上更为关键。
为了托底投资,各地政府以GDP增长为目标、你追我赶举债上马大基建项目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职责更多要回归保障民生、为社会提供完善公共服务。
除了维持经济强省一定的基建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可能将交通、市政、产业园区等传统基建转向房地产“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 告别“铁公基”★
基建转向“三大工程”
2023年以来,“三大工程”——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多次出现在中央高层会议。
在2023年4月和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有提及。
在此背景下,“三大工程”也成为了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
比如,山东省提出,今年开工保障性住房8000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四川省提出,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万套(间),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目前,中央政府积极推动“三大工程”建设,2024-2025年,预计保障房/“平急两用”工程年均投资分别为3822/5022亿元,城中村改造年均投资有望达到1.27-1.52万亿元。全国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也明确表示将积极稳步推进“三大工程”落地见效,抓好项目储备,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
此外,近日央行已表示,将为“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政策倡导下,“三大工程”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