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奋进的春天 | 江苏徐州 :“钢铁巨兽”焕发“新”势能,“大国重器”彰显“新”力量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25-02-18 10:06   来源: 中国徐州网    作者:王正喜 李莎莎

徐州日报记者 王正喜 李莎莎

产品总价值3.18亿元的高端露天矿山装备正式发车;全球最大吨位纯电动装载机XC9108-EV启程奔赴东南亚某矿区;“全球第一吊”XCA4000轮式起重机等设备奔赴华南、华北风电建设一线……

新春伊始,在全市“干字当头、狠抓落实”的工作热潮中,一批批徐州造“大国重器”, 以更快的节奏、更强的动力,加速奔向全球市场,全力以赴干出一个好年景。

“大国重器”,大在哪里?

其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是产业集聚的有力牵引,更是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从产品创新到产业跃升的进阶之路。

从“钢铁巨兽”到“智慧基因”

抓经济就是抓发展。而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坚实支撑与共同努力。

经济发展必须注重企业的强大。在数字经济发展大潮涌动的背景下,如何让企业强起来、大起来成为徐州的必答题。

走进徐工集团核心企业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在一条高度数字化的装配流水线上,庞大的机械臂轻轻吊起并运送着零部件,通过数字控制、自动化检测与智能组装流程,平均每25分钟即可产出一台轮式起重机底盘。

这只是徐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徐州市制造行业在推动“数实融合”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推动全市数字产业生态加速形成,跑出数智“加速度”。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4年5G工厂名录》,徐州市徐工履带底盘有限公司5G+数字孪生智能工厂、徐工弗迪电池科技有限公司5G数智化工厂、徐州华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纺织5G工厂,以及正大食品(徐州)有限公司现代化生猪屠宰智能5G工厂等4家5G工厂入选,彰显了徐州“智改数转网联”取得的新成果。

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5年,徐州将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在徐州,智能化、数字化的“智慧基因”不仅被植入了制造业的工厂、车间,还被注入到所生产的产品里,让这些大块头的“国之重器”变得更有“科技范儿”。

在距离徐州近2500公里的内蒙古伊敏河畔,镶嵌着一颗能源“明珠”——年产3500万吨煤的伊敏露天矿。矿场内,多辆矿卡在有序运行。走近就会发现,这些矿卡竟然是无人驾驶,确切地说,连驾驶室也没有。

这些无人矿卡,由华能伊敏牵头华为、徐工共同研发,每天可来回进行130次作业。即便有风沙雨雪,矿卡也能在泥泞的软岩道路上平稳行驶,遇障碍物能够安全绕行,驶入颠簸路段会提前减速,以分米级的精度精准地在矿区复杂的工况下安全、高效、可靠地作业。

“要坚定不移加快动能转换,筑牢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这是徐州“新春第一会”上被再次强调的内容,不仅为徐州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励着每一个企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不断创新。

围绕企业发展,今年徐州将深入实施“链主企业领航、高成长型企业培优、小微企业升规”三大行动,重点抓好规上企业产能爬坡及增量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企业动力。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去年,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规模超过1600亿元(占全国市场超1/5),产品覆盖20大主要门类,16类主机产品和液压油缸、驱动桥、回转支承等核心配件销量全国第一。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见证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深刻转变,见证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效应的不断放大。

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徐工集团,作为这一产业的领军者,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制造和营销能力,率先在市场中取得了突破。

徐工集团不仅是行业的标杆,更在绿色转型方面走在了前列。徐工集团积极参与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家标准体系的空白,为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产业的繁荣不可能仅靠一家企业支撑。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众多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

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的入驻,为集群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与此同时,海伦哲、徐州巴特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也为集群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世通重工、东岳机械等企业因工程机械的配套市场而扎根徐州,它们凭借专精特新的技术和产品,为集群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些中小企业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产业集群的生态,也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徐州乾馨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徐工集团的重点供应商之一,其忙碌的生产线正是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的生动写照。这些配套供应商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从徐工集团的前身成立到卡特彼勒等核心企业的入驻,再到民营企业的多点开花,徐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既是对国家“智能制造强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变革浪潮的重要举措。

借助技术的持续革新、产业生态的重新构建以及广泛开放的合作模式,徐州正逐步从依赖单一产品“硬实力”的传统模式,迈向涵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面升级的“软实力”新时代。

如今,徐州正以工程机械产业为“一号产业”,积极探索“新能源+工程机械”“具身智能+工程机械”等新路径,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将以更加辉煌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

从“制造高地”到“产业群起”

一枝独秀不是春。长久以来,徐州以工程机械产业著称,是工程机械的“制造高地”。但是,在产业变革浪潮中,单一产业的辉煌并非长远之计,多元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才是未来之路。

因此,徐州不断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力求在变革中抢占先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徐州十大集群总规模达7800亿元。其中,食品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首超千亿元,加上工程机械、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全市已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韧性更大、活力更强、后劲更足。

徐州为何能做到“百花齐放”?

这背后,离不开精准的战略定位、深厚的产业基础、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务实的政策措施。

从顶层设计上看——

对外交通工程加快推进、首发首店频频“上新”、“跨省通办”服务范围与内容持续扩大……徐州正以“三枢纽一中心一高地”的扛鼎之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肩负起“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重大使命。

从产业基础上看——

去年,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实现六年进6位。立足深厚的工业底蕴和资源优势,徐州的“343”创新产业集群正在被不断培育壮大,“徐州制造”也在不断迈向“徐州智造”。

从科创能力上看——

卧牛山下,云龙湖实验室的“地下珠峰”正在浇筑科创基石。今年,云龙湖实验室去筹转建,成为第四家江苏省实验室。随着“提能造峰”工程的深入推进,徐州科创圈正源源不断地为徐州产业体系注入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基因。

从营商环境上看——

在徐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彭城暖企”的春风从未停歇。从“政策红包雨”精准滴灌到“全生命周期服务”全程护航,徐州用“金牌店小二”的诚意焐热每颗创业初心。当降本减负的“真金白银”化作企业成长的养分,当“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兜底解决发展痛点,这里正展现出巨大的活力与潜力。

干字当头,紧抓落实。当前,徐州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昂扬的斗志,深入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让“大块头”秀出“强肌肉”,让“小个子”释放“大能量”,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