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时,召开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在发布会上讲话,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各新闻媒体的提问。
张基尧在讲话中首先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他说,我国水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严重不相匹配,尤其是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十分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将日趋恶化,不仅严重阻碍北方地区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新世纪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围绕南水北调这一战略构想,开展了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勘测、规划、研究和论证工作。包括水利部在内的众多部委、省(市、区)和科研教育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在50多个不同方案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比选,形成了东、中、西三条线路。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南水北调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一批可促进经济发展、保一方平安的工程实体。
张基尧指出,在充分发扬技术民主的基础上,南水北调前期论证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中央的要求,南水北调工程将按“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规划实施。在充分听取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自2000年9月以来,水利部先后组织召开了91次专家座谈会、咨询会和审查会。一年多来,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水利部组织了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近千人的规划队伍,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和专题研究工作。
当前,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即在总体规划中,要考虑“三先三后”的原则,要按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各受水区水资源规划成果为依据确定工程规模的原则,工程建设先通后畅、分步实施的原则,要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体制,确保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中央与各受益地区共同分担建设投资的原则,民主论证,科学比选的原则。
目前,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
以“三先三后”原则为指导,认真做好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以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成果为依据,确定调水工程规模。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地方和科研单位进行了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和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4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水资源规划。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根据目前进展情况,预计在今年年底可以全部完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报告并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上报国务院。
张基尧在发布会上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的总体规划已经进入汇总阶段,基本具备了于明年开工建设的技术条件。经过5-10年的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将可以开始发挥效益,造福人民。这项工程的效益主要体现在:
第一,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增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新型的运行机制,促进受水地区加大节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合理配置、供水有保障、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能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自然水问题,改善当地农村饮水的质量。
第四,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张基尧在讲话后回答了国内外媒体的提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