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恕诚在2003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上)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3-01-20 00:00   来源:网络

努力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上)

努力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上)


汪恕诚


(2003年1月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五年来的水利工作,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和2003年的水利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五年来的水利工作


1998年以来的五年,是水利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实现重要转变和跨越的五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98年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的32字政策措施。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提到突出位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全面、完整地阐述了水利工作方针。


全社会对水的认识、治水思路、水利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水的忧患意识大大增强。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


水利的发展和改革实现一系列重大跨越。在投入上,1998年以后,中央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五年来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额达1786亿元,是1949年到1997年水利基建投资的2.36倍。国家共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水利建设1258亿元,约占五分之一。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在建设上,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改革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水价、水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等稳步推进。在管理上,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水利规划,形成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强了规范化管理,确保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在法制建设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通过、颁布实施为标志,依法治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夺取了防汛抗旱的重大胜利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时期。1998年长江发生了20世纪第二位全流域型大洪水,松花江、嫩江发生20世纪以来最大洪水。1999年长江中游发生了仅次于1998年水位的洪水,太湖发生了超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2002年长江干流部分河段及洞庭湖发生了超过保证水位的洪水。台风、中小河流洪水和局部山洪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抗洪斗争中,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精心指挥,科学调度;水利干部职工尽职尽责,忘我工作。水利工程,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水利工程经受了洪水考验,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1999年至2002年,我国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持续干旱,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旱面积累计19亿亩,成灾12亿亩,绝收3亿亩。干旱导致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受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各级水利部门加强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计划用水管理和各种水源调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节约用水。2000年和2002年,在天津严重缺水的情况下,紧急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由于抗旱措施得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保证了城市供水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98年以后,全面加强了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3578公里已基本达标。加强了基础处理、穿堤建筑物、抛石护岸等隐蔽工程建设。几年时间里,投入资金之多,建设规模之大,技术水平之高,施工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长江堤防面貌焕然一新,达到在保证水位下不再需要千军万马上堤抗洪,为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防洪保障。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平退圩垸1461个,移民62万户,242万人,共还江还湖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与水争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


其他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也明显加快。黄河下游堤防完成断面达标982公里,占下游堤防设计长度的72%,欠高0.5米以上的堤防全部得到加高,险工险段全面加固,138公里堤防已按标准淤背100米宽,占下游堤防的10%,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治太骨干工程已经完成。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等各大江河的干流堤防建设都明显加快。同时,全面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管理,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品率达83%以上。


对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等江河河口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湖泊,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淤疏浚,完成清淤1.2亿立方米。


重点河川枢纽骨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黄河小浪底、万家寨、湖南江垭、广东飞来峡、新疆乌鲁瓦提、西藏满拉等相继投入运行。淮河临淮岗、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宁夏沙坡头、四川紫坪铺等相继开工建设。全国共有236座城市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累计建成海堤6000多公里。水文、防汛通讯、洪水预警预报等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也得到加强。


(三)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显著


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两件大事来抓。五年来,国家投资69亿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340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2年底,基本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人畜饮水解困任务。人民群众把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德政工程”、“爱民工程”,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农民办的最满意的实事、好事之一。


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安排中央资金112亿元,对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区、重要工业、交通设施安全的770座重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到2002年底完成441座大型和重点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了这些水库的防洪、兴利库容。


(四)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水电等各项水利建设明显加快


水资源配置工程得到重视和加强,基本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陕西东雷抽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源工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和调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供水能力达到5500亿立方米。


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进行集雨蓄水工程建设。加快了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步伐。1998年以来,投入国债资金78亿元,地方配套60多亿元,用于247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6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00多万亩。


加强了对铁路、交通、电力、煤炭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国有17万个开发建设项目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组织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以黄河上中游和长江上游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了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全面启动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环京津生态圈建设。五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治理区1200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在全国128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在三江源区实施了预防保护工程,全国封育保护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完成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五年来,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1232万千瓦,其中新增农村水电装机900万千瓦。2002年,水利系统水电装机达到35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0多亿千瓦时。累计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全面启动了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通过发展农村水电,五年解决了2132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启动了边境无电乡镇光明工程。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建设快速发展。水利系统承担的农网改造任务进展顺利,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电价大幅度降低,用电量显著增加。


积极稳妥地做好在建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解决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增加了投入,促进了移民遗留问题的有效解决。水利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文基础设施、水政、水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水利信息化等机构能力建设得到大大加强。


(五)高度重视生态用水,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从2000年起,通过全流域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水资源,黄河连续三年在大旱之年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三年共四次从博斯腾湖向下游调水,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00公里河道在干涸20多年后重新过流,尾闾台特玛湖再现清波,塔河下游大片胡杨林和低矮灌木起死回生;黑河连续三年省际分水成功,河水到达东居延海,形成了20多平方公里的浩淼湖面,重新有了水鸟栖息,初步扭转了生态恶化的局面。朱镕基总理对“三河”调水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从2001年起,连续两年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使沼泽面积从130平方公里恢复到70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了这一湿地的生态功能。去年年底又紧急抽引长江水向南四湖进行应急生态补水。在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限采地下水并进行回灌,取得显著效果。这些工作开辟了水利工作的新领域。


全国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43亿亩,在2.5亿亩农田中推广了各种形式的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显著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出台全国节水标志,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启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编制完成了《中国水功能区划》,并已发布试行。结合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和水环境整治,建设了一批水利风景区。从2001年起,连续两年进行引(长)江济太(湖)试验,通过水资源科学调配使太湖及其下游河流的水质明显好转。加强了对饮用水源区、三峡库区和重点江河湖泊的水质监测和保护。


(六)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得到加强


1999年以来,在以往大量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反复论证、科学选比,并认真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完成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及其12个附件和45个专题报告。总体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首批单项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标志着这项新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历史性地从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


国务院批转了长江、松花江嫩江、淮河、太湖、海河、珠江、辽河等流域加强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批复了首都水资源规划、黑河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治理规划,批准了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规划。国家计委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水利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制订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和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意见。编制了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和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全国防洪规划正在制定。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完成,为近几年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依据,也为水利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取得了一批实用成果。


(七)水利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了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立项审查中,要求根据工程建成后的水价、电价和供水、发电等经济效益,测算所需贷款规模和资本金,落实建设资金构成,确定工程管理体制。对有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要求把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上报建设和管理两个方案,合理确定水价;对堤防等公益性工程,要求在设计中明确管理单位和管理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三制”。这些都为工程建成后的良性运行打下了基础。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加快了水价改革步伐。从2000年起,水利工程水费开始转为经营性收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纳入了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商品价格管理范畴。近年来,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平和水费实收率逐步提高。陕西、新疆等地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改革,实行政府最高限价、定价到户、用水户协会民主定价等做法,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减轻了农民负担。水权与水市场的实践探索取得进展。浙江东阳与义乌、余姚与慈溪探索实施了水权交易。漳河上游通过有偿调水化解水事纠纷。根据中央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要求,推进了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目前,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级以上单位成立了水务局或实行水务管理,探索和积累了水务管理经验。


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实行了部直属企业与机关的脱钩。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精简了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调整了水利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了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改企建制,完成了部属科研院所的归并和调整,水利科研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在京直属单位机构改革、流域机构改革、部属水利社团改革,初步理顺了政、事、企、社的关系。根据国家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稳步推进了水利财务预算体制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八)依法治水、科学治水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通过并颁布实施,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先后颁布《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有力地推进了对黄河水资源、蓄滞洪区和长江采砂的依法管理。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22件部规章、16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170多件地方政府规章。初步建成了水法规体系,基本做到各项水事活动有法可依。加强了水行政执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的监督稽察。严格水利内部审计。整顿和规范了水利建筑市场。探索采取多种手段预防和调处水事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水利科技工作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的要求,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的成功建设,充分表明了我国水利科技取得的新成就。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水利行业。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资源监测和预测预报、灌区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采用了高新技术。针对1998年抗洪抢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堤防隐患快速探测、崩岸治理等先进实用的防洪抢险技术。加强了以土工合成材料和基础防渗技术为重点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堤防建设的科技含量。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进行了首次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加强了水利技术标准化建设。


水利国际合作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外交行动,逐步上升为国家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双边水利合作交流机制健康发展。重视并加强了国际河流的涉外工作。圆满完成水文国际报汛任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重大国际水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大坝会议和第十二届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等国际水事活动。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已参加40多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水利组织,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水利科技与经济合作关系。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培训,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五年来全行业共利用外资约43亿美元。


(九)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水利系统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办违规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注重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规范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重视培养选拔任用年轻干部,普遍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开展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和培养,派出一批批年轻干部赴西部和基层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培训,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全行业开展向汪洋湖、高安泽等先进人物的学习活动,弘扬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老干部的重要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利宣传。认真做好水利信访工作。水利职工工作条件改善,生活、福利待遇提高,精神状态良好。


这几年水利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公认,水利的作用和地位明显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紧密协作的结果,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努力拼搏、埋头苦干的结果。成绩令人鼓舞,使人振奋。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水利工作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水利发展和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体制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不够适应,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努力加以解决。


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和基本经验


我国有几千年的治水历史。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这些年来,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1998年以来,我们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全面总结治水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正确应对治水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们对影响水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分析并加以把握。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入新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正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阔步迈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国家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些形势变化为水利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思路和工作要适应这些变化。


几年来,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也促使我们以新的思路来寻求对策。如,1998年大水后如何搞好灾后重建,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洪水的关系;如何认识并解决严重的黄河断流问题;1999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特别是城市缺水严重,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地区的水利如何发展;北方地区连续发生严重沙尘暴,多次威胁京津地区,对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水利有何作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水利管理;如何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如何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等等。这些都是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在适应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当中,在寻求解决水利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对策当中,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


(一)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利工作的要求。防洪问题上,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坚持综合治理,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建设紧密结合。用水问题上,要把生态用水提到重要议程,防止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已形成严重生态问题的河流,采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调水等综合措施予以修复。要重视并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休牧、轮牧、禁牧等措施,加快治理水土流失。


(二)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在我国,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具有客观存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就会突出暴露出来。缺水问题、有关水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实质就是承载能力不足。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保护和配置是提高和改善这种承载能力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措施。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


(三)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规范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要运用水权理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当前要认真抓好初始水权分配、用水指标、耗水定额、水价形成机制等基础工作,为建立水权市场奠定基础。


(四)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把管理的思想贯穿于工程规划到工程建成后管理的全过程,建立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行、维护、发展机制,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要通过对水利工程分类,科学界定水管单位的性质,对不同工程实行不同的融资方式和管理体制。公益性工程的投资和管理维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经营性工程则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通过建立规范的建设和管理体制,使新的水利工程一开始就能良性运行,老的水利工程尽快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五)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水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水的开发利用,包括防洪、治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各环节是紧密联系的,要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实行区域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城市与农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实现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六)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信息化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必须看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源于实践,源于群众。治水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促使我们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治水理论的不断创新,有效地指导了治水实践;通过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治水理论。还必须看到,中国的治水之路还很长,我们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水利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贯彻好、落实好。水利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握宏观形势,抓住发展机遇,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水利工作,以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水利工作。正视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针对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治水观念,积极探索治水新思路,勇于进行治水实践,努力拓宽水利工作服务领域。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水利发展中的新经验。要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3、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治水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水利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坚持科学治水,努力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水利工作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水利发展中的经济问题,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上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拉动作用,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


5、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断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加强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依法治水,科技兴水。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