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今天全面启动。这项工程以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为基础、以数字流域平台及现代化会商系统为核心,计划在3年内使黄河小浪底到花园口区间的水文测报、预报和水情传输等实现数字化。届时,黄河下游洪水预报预见期将由目前的8个小时提前到30个小时。
新闻背景:“数字黄河”宏伟工程:把黄河装进计算机
自去年7月起,黄河水利委员会启动一项旨在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黄河问题、提升治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推动黄河水利现代化的宏伟工程——“数字黄河”工程,预计到2006年基本完成框架建设,2010年建立全面的业务应用系统并投入运行。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数字黄河”工程已由蓝图走向现实。
在位于郑州的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记者观看了现代化的黄河水量调度演示。操作人员轻点鼠标,当前的黄河水量、水库运行、雨情等水情信息,立刻出现在大屏幕上。除了了解信息,调度系统还能实现远程监控。操作人员进入山东省垦利县胜利引水闸界面,马上可以看到当地实况引水信息,只要轻点几下鼠标,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闸门就会按命令自动启闭。操作人员介绍说,水量调度系统还可以根据水情和需要自动生成水量调度方案。
我们看到的只是宏伟的“数字黄河”工程的一角。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介绍,“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就是借助现化化的数据采集、传输手段,把“黄河装进计算机”,进行数据集成,从而模拟、分析、研究有关黄河的自然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数字黄河”的基础设施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贮管理系统,而其应用系统则包括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和电子政务系统等,连接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是一个巨型信息服务平台。
长期以来,水文工作者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拼搏在狂风浪尖上,靠手测、目测收集水文信息。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手段采集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基础信息,不但提高精确度,还可以使水文工作者告别传统的工作方式。
据李国英介绍,目前黄河流域的洪水预报难就难在对流域汇流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黄河主要暴雨洪水来源区是大面积的黄土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垫面条件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卫星获取高质量的影像,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平台,就可弄清流域内下垫面条件,及时掌握其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根据洪水预报结果,可对骨干防洪水库在计算机上进行多方案模拟调度运用,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科学地确定各水库对某种洪水的防洪运用次序及蓄洪量在各水库之间的分配,以充分发挥中游水库的防洪作用。
对于洪水演进,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二维数字化地形图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借助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图形成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三维量测和分析模拟,有了这样的洪水演进系统,下游滩区什么时间洪水演进到什么地方;哪个地方先淹,哪个地方后淹;哪段堤防临水,哪段堤防不临水等,与防汛有关的重要信息都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根据洪水演进结果,可对下游滩区作出详细的人员撤退方案或采取其它有效的避险措施;可对某一座或若干座可能出现险情的控导工程、险工、堤段提前做好料物、人员、机械设备等抢险准备,真正变被动防洪为主动防洪,从大大降低黄河下游滩区的洪水损失及防洪工程出险的几率。
据了解,“数字黄河”第一期工程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减灾系统中的“黄河小(小浪底)花(花园口)暴雨洪水预报系统”,和水量调度系统中的“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到目前,全国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已正式投入使用,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和决策支持系统也已建成并投入运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