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刚刚出现雏型的沙产业,现已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它的产生,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不再单纯是一种“事业”,同时也变成了一项前景看好的产业。而且,它的产生,也为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内蒙古自治区过去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生态建设,但真正能从中“淘”出钱来的却凤毛麟角。内蒙古磴口县科技局局长何建华说:“磴口县有224万亩沙漠,其中有109万亩可种植梭梭林。过去,政府年年投入大量资金种植梭梭林,很少考虑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结果,大片梭梭林只是被人砍了当柴烧。”2002年,北京华林公司看中了当地梭梭林蕴含的经济价值,在磴口县投资以梭梭林为母体培育肉苁蓉,并制作中药保健食品。1000亩试验基地主要用于肉苁蓉籽种培育。何建华说:“肉苁蓉的籽种比黄金还贵,苁蓉栽培每亩投入450元,一次投入,永续利用,从第四年开始有产出,投入产出比高达1:7。” 
    鄂尔多斯的沙柳种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规模推广,现有成林面积43.5万公顷。沙柳的生命期短,每三年需平茬一次,以利复壮,不平茬就死亡。过去,沙柳条的主要用途就是当柴烧,而鄂尔多斯地区盛产煤炭,当地不少农牧民连“砍沙柳烧火”都不愿去做,造成60%的沙柳因不能平茬复壮陆续死亡。东达蒙古王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沙柳纸浆项目,首期10万吨生产线试产成功,沙柳“变废为宝”。 
    这两个例子生动证明,采用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办法,在某些领域的生态建设中可以起到政府投资、行政安排难以起到的作用。同时,沙区的产业升级了,群众收入增加了。 
    当前,我国的沙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尚待形成规模,生存环境还很脆弱,产业链也需要进一步拉长,特别是人们对它的认识还相当贫乏。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为其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沙产业,使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 
    沙产业“钱景”广阔 
    广袤的沙漠中蕴藏着数以千亿计的财富。实践证明,这笔财富不会自己从沙子里“长”出来,需要从市场上“淘”出来。而企业是舞动“从沙漠到市场”产业化链条的主力军。 
    上市公司亿利资源集团以前是一家盐、碱化工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时,看中了库布齐沙漠中生长的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和中药材,斥巨资收购了内蒙古、北京、陕西、上海等地的几家制药和医药销售企业。尔后从国外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对药厂进行GMP(国际制药工业质量生产管理规范)标准化改造,并在沙漠中大规模进行“人工模拟半野生状态中药材栽培”,探索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药材基地建设。 
    记者在亿利集团的药材基地看到,正在育苗、试种的400多个温室里,蒙古黄芪、四翅槟藜、甘草种苗等长势良好。集团GAP项目负责人奥文祥说:“今年,企业还将投入4000万元用于沙产业基地建设。” 
    有着大量野生沙棘资源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引进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实施国家计委沙产业开发示范项目,投资1.15亿元建成了年产60吨沙棘油、1000吨沙棘药用原料、10吨沙棘黄酮、2万吨沙棘饮料的生产线,每年带动农民在不毛之地种植10万亩沙棘,每亩沙棘产果100公斤,净收入220元,给县财政带来税收达8000多万元。县委书记吕慧生说:“西部地区的沙地多、干旱少雨,用常规方法种大田作物就是劣势,可我们沙土地面积大、可栽种独特的植物,只要企业把产品推向市场,劣势就变成了优势。” 
    企业的介入,为沙产业实现独特的资源优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东达蒙古王集团总裁赵永亮说:“沙漠里的宝贝很多,只要有企业去搞市场开发,它就会变成商品。比如沙柳,以前的作用仅仅是防沙治沙,我们用沙柳造纸、做饲料,开辟了沙柳的工业用途,使种沙柳变得有利可图。” 
    据赵永亮介绍,东达集团制浆、造纸可消化沙柳条85%的粗干部分,其余15%的软梢、嫩枝和林间优良牧草,加农作物秸秆混合成饲料,用于舍饲绒山羊和奶牛。从前当柴烧的沙柳,有了市场变得浑身是宝:干沙柳每吨能卖到120元,湿的每吨也能卖80元。 
    发展沙产业为西部农业开辟新天地 
    开发沙产业的尝试,为干旱缺水的西部沙区农业辟出一片新天地,使长期被沙所困的农牧民与沙漠和谐共处、沙里“淘金”成为可能。 
    在亿利资源集团的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中药材基地,牧民杨楞抓着一把手指头粗的甘草,兴奋地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去年投资17万元,人工栽培了1万多亩甘草,照现在的长势看,明年甘草收获期,每亩地除去成本净收入能达到200多元。他激动地说:“我投到地里17万,每年收入至少70万。而且,一次投入,永续利用,终生获利。” 
    杨楞是内蒙古杭锦旗宝日忽术嘎查的一位牧民。这里地处库布齐沙漠腹地,是闻名世界的“梁外甘草”之乡。过去,牧民们“来钱的办法”除了放羊,就是采挖野生甘草。2001年,亿利集团开发沙产业,投资建设GAP中药材基地,带动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杨楞说:“我们卖掉山羊种植甘草,全嘎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200多元。” 
    内蒙古乌海市被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带所包围,是一座典型的“沙漠城市”。市农业局局长杨贵亮说:“乌海的耕地面积只有10万亩,加上气候干旱少雨,逼着我们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密集的农业发展路子。”沙漠是劣势,也是优势。据介绍,乌海市是华北地区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无霜期平均155天,全年日照3000-3200小时,比同纬度的华北其他地区多三分之一左右。因为日照长、积热量高、昼夜温差大,使得乌海地区的瓜果特别甜,乌海市就围绕日光高效农业作起了文章。 
    乌海市把种粮食的大田逐步退出来,改种蔬菜、瓜果,并向反季节种植发展。农民每建一亩温室,财政无偿补贴2000元。杨贵亮说:“过去种1亩玉米收入300元,改种蔬菜每亩收入1000元,葡萄每亩收入2000元。在温室里种稀有菜、反季节瓜果,1亩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记者在乌海市科技示范园区一个农民建的日光温室里看到,10亩温室采用的是高架、滴灌技术,种着反季节葡萄和西瓜,还套种着韭菜。技术员丁小平说:“韭菜一个月割一茬,春节前的收购价是每公斤2元,昨天的韭菜每公斤1.4元。反季节西瓜和葡萄一年两次上市,分别在五一节前和元旦前后,每公斤16元左右,每一次收获都在2500公斤以上。” 
    沙产业离不开高科技 
    沙产业是一个高新技术密集的产业。记者调查发现,在沙产业开发有所作为的地区和企业,都通过不同渠道掌握和应用了相关的生物、种植、节水、机械、加工等现代技术,而且投入相当精力用于沙产业应用技术的研发。沙产业成为众多企业和地区提升产业层次的首选目标。 
    鄂尔多斯有数百万亩沙柳,每年可提供55万吨平茬沙柳资源。能不能用沙柳做造纸原料?东达蒙古王集团委托中国制浆造纸研究所对沙柳制浆造纸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柳是一种理想的造纸原料,只要加入20%左右的木浆即可弥补沙柳纸浆纤维短的缺陷,生产出高档挂面箱板纸,并能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东达集团收购了两家造纸厂进行技术改造,改变了麦草制浆的传统工艺,采用“亚铵法”新工艺,不但减轻了过去造纸废液对城市环境和农田的污染,而且废水里的含铵有机物经过处理可以灌溉农田,改良土壤,生产绿色食品。依托这个新项目,东达集团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由以前的路桥建设、房地产、羊绒制品等产业,突出为5年完成50万吨沙柳制浆开发项目。围绕这一重点项目,3年时间投入6300万元,种植300万亩沙柳,并以林草间作带动饲料加工业。东达集团在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大规模地建起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奶牛饲养小区、绒山羊饲养小区。投资3亿元,用于建小区、奶站和借款给农民购买奶牛。今年达到饲养奶牛7万头的目标,所产鲜奶全部供给伊利和蒙牛乳品集团。还建起了25万只绒山羊舍饲基地,目前已完成5万只的饲养目标。 
    记者看到,乌海市发展日光农业时引进了以色列的滴灌、无土栽培技术;宇航人公司在沙棘的品种选育、种植、采摘果实、成熟期把握、原汁加工、营养成份提取等各个环节都实行了技术标准化;亿利集团的沙产业开发则引进了美国、韩国技术,并与中国林科院、厦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北京华林公司为突破梭梭林培育肉苁蓉技术的难关,重金聘请了在阿拉善盟培育了20多年肉苁蓉的“土专家”作技术顾问,使肉苁蓉的成活率由不足5%提高到75%以上。 
    发展沙产业:成功就在市场做得好 
    记者调查发现,开发沙产业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市场做得好;而极少数难见效益的企业多半是在市场卡了壳。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内蒙古吉兰泰盐化集团兰太生物工程公司,是我国较早投入沙产业开发的企业之一。早在1989年,兰太公司就利用沙漠盐湖日照长、无污染的卤水资源优势开发盐藻养殖,并从盐藻中提取天然胡萝卜素,随后陆续开发出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功能的天然胡萝卜素夕维康胶丸、盐藻晶片、盐藻粉胶丸等系列产品。2001年建成国际一流的5万平方米PVC盐藻养殖池,成为国内最大的盐藻生产基地。 
    兰太公司副总经理许民说:“国际盐藻开发权威、以色列专家阿莫兹教授认为,我们的盐藻产品不逊于国际水准。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的盐藻开发已进行了10多年,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还没有得到市场回报。” 
    兰太公司的产品没有成功地走进市场,主要是缺乏经营人才。吉兰泰盐化集团党工部干事刘振荣曾经是兰太公司的一名销售员,他说:“当年我们15人应兰太公司招聘,像卖保健品那样,带上产品去各地推销,没一个赚钱的。后来总结,问题出在市场培育不成功。”兰太公司意识到缺乏经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严重制约,2002年,他们重金请来北京丰收策划公司,为企业做市场进行整体策划。 
    亿利资源集团在投资开发沙产业之初,首先想到的是做市场。他们边建基地、边在全国铺设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亿利中蒙药现代化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永华说:“我们在收购国内几家大型医药销售企业的同时,在全国各地建起了100个‘亿利大药房’。” 
    便捷的市场网络为亿利集团沙产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2002年,亿利在沙漠里种植的肉苁蓉、锁阳、甘草等中药材,经过制药、销售环节的转化,成功实现了市场价值。目前,亿利的沙产业开发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四大环节环环相扣。 
    沙漠“日光农业”日渐红火的乌海市,为了给农产品找到良好的市场出口,在鼓励扩大日光温室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扶持流通企业发展壮大,使农民做到“种的时候就知道产品卖给谁、多少钱一斤”。 
    为扶持瓜果、蔬菜流通企业的发展,乌海市、区两级政府和企业联手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落实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政府承诺:产品的市场销售价若低于收购价,政府给企业每公斤瓜果、蔬菜0.4元的补贴。去年,全市3万亩瓜果、蔬菜除60%被当地市场消化外,其余40%被流通企业远销到北京、西安、长春、广州、上海等地。 
    沙产业,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抽完你给我含一片”,“从这儿到这儿都舒服”最近频繁播出的这段电视广告,让“亿利甘草良咽”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产品的问世,基于西部地区蓬勃兴起的朝阳产业--沙产业。 
    生产“甘草良咽”的亿利资源集团是一家从事沙产业开发的上市公司。仅在内蒙古西部的毛乌素、库布齐和乌兰布和等几大沙区,像亿利这样以沙漠开发为主导产业的企业就不下30家,它们有的在沙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有的大面积栽种沙柳,并利用沙柳造纸、加工饲料;有的专营沙漠日光温室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有的以沙棘为原料开发绿色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据粗略统计,2002年,这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 
    沙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具有“基地、研发、生产、销售”等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条。不同的是,沙产业充分利用了沙漠化地区独有的光照强、积温高、温差大、土地广、无污染等资源优势。沙产业的目标是盈利,因此不同于传统的防沙治沙、造林绿化。亿利集团总裁王文彪说:“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沙里真的能“掘金”吗?亿利资源集团于1998年在库布齐沙漠实行“锁住四周、渗透腹部、开发沙漠、打造甘草硅谷”的发展战略,推进极端环境下以甘草为主的珍稀中药材开发,并通过公司加农户的运行机制,带动农牧民参与建设,建成了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55万亩。企业还建立了药品营销管理中心和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基地在上海、西安、沈阳,原料基地在沙区的产业格局。目前,亿利已在沿海发达地区拥有近10家制药企业,药品营销网络覆盖国内29个省市区的10万家终端市场。去年,这家企业仅医药板块就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伴随企业追求利润的进程,沙漠绿了。亿利资源集团为建设高品质的原料基地,投资1.2亿元沿库布齐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建起了200余公里的绿色生态带,总面积139万亩,今年全部完工。2002年初,亿利资源集团步入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行列。 
    记者调查发现,投资沙产业的东达蒙古王集团、宇航人高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林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没要国家一分钱,自主投资、自主经营沙漠产业,政府的作为仅是按政策划拔土地、组织农民种植、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内蒙古沙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说:“沙产业是西部荒漠化地区农业开发的一条新路,也是带动这些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翼。” 
    新闻背景:什么是沙产业 
    沙产业的定义,目前尚无准确的科学表述。一般是指利用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由社会投资并实现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沙产业定义为: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所以,植树造林不是沙产业,沙漠旅游不是沙产业,拉车沙子去换钱更不是沙产业。 
    钱学森预言:“农、林、沙、草、海”五大产业将在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其中,沙产业理论是专门针对广大西部沙漠干旱地区提出的。钱学森以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创新思维,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 
    钱学森认为,沙产业要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生产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由此可见,沙产业正是西部干旱沙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说,实践证明,西部省区必须高度重视沙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不能完全用常规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认为沙漠就是害。沙漠经营好了,研究好了,利用好了,可以开辟一个财源滚滚的产业。 
    我国沙漠化防治专家刘恕认为,沙产业有四条标准,一要看太阳能的转化效益,二要看知识密集程度,三要看是否与市场接轨,四要看是否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以色列是沙产业实践、探索的成功范例。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公里的以色列,60%以上的领土为年降水在300毫米以下的荒漠,自然条件严酷,因此,以色列的农业有典型的沙漠农业特色。有人说,以色列是“欧洲的冬季厨房”。 
    以色列在发展沙产业的过程中,成功地使用了两项关键技术--温室和滴灌。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以色列农业淡水用量逐年减少,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却直线上升。每立方米水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在过去40年中,增长了5倍以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