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机制经受住了突发事故的考验
(黄河兰州段4月份发生罕见突发污染事故)
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大大加强了黄委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这种机制立竿见影的“效果”已凸显出其必要性与科学性。
就在《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出台不久,黄河兰州段发生污染事件,事件从发生到传到几千里之外的黄委,仅仅用了十几分钟时间。这与《应急调查处理规定》出台前4月22日兰州首次黄河兰州段污染事件的“反应”大相径庭。
4月22日黄河兰州断的污染事故是兰州机车厂解体车间未经处理的油污直接排入黄河,共有78公里河道受到污染。但首先得到消息的竟是当地一家报社,通过记者举报,当地环保部门才反应过来。但此时要找到污染“罪魁祸首”谈何容易,经过上千人次的出动排查,13天后的5月4日才找到污染排放源。
而在建立了应急机制之后,黄河突发污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方面显得忙而不乱,从容有序。
5月19日12时50分,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得到信息,黄河兰州下游河段油污干管(常设排污口)发生漏油现象,他们立即采取紧急行动,调查监测、分析确认后,下午16时30分发出事件报告。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接到事件报告后,迅速启动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应急预案。经调查核实,水资源保护局立即向黄河上游水资源局发出了“关于开展兰州包兰桥河段水污染事件应急水质监测和调查的紧急通知”,同时向黄委报告事件情况。
到5月22号,黄河兰州段油污染的事故原因就已查明,5月26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按《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要求,将5·18黄河兰州段油污染事件的应急调查处理总结上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水利部、国家防办。至此,“5·18黄河兰州段油污染事件”流域机构的应急调查处理工作,经过9天的紧急行动给出了结论。
在这次油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黄河水利委员会刚刚建立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发挥了显著作用。“领导组织有力、监测调查及时、单位协作密切、信息传递迅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孙东坡教授高兴地总结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把问题想得复杂些,困难些,提前预筹对策,当遇到突发重大水污染、水量调度等事件时,人们才会镇定自若,依照应急处理机制,快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事态扼制在初始状态,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国大江大河进入“应急时代”
千龙网记者了解到,黄河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得到了有关省区及其他流域单位的高度关注,沿黄省区及黄委所属单位正以并用具体行动积极回应。
宁夏水利厅对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的预测、监视和报告及应急处置措施进行细化。为了增强规定和办法的可操作性,黄委水文局、河南河务局结合本行业特点,也先后出台了《黄委水文局〈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实施办法》、《河南黄河河务局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施细则》为《规定》的全面落实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也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报送工作。
黄河长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相继发布实施,也在全国同行引起极大的关注。尤其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机制的确快速有效,更让其他流域的省市心情迫切,纷纷呼吁本省市也应建立相关应急机制,大江大河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俨然有“燎原之势”。
广东长湖大型水库死鱼事故就让广东的水文专家们痛心疾首:“建立江河湖库特别是大江大河突发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但广东水文专家同时也指出,水环境监测要经常应付突发性事故,目前的技术、设备、精力不堪重负。有关专家强烈呼吁,除了从源头堵截事故频繁发生外,还要从人力物力设备上增加投入武装江湖、湖库的检测实力,从根本上增强应对水环境变化的能力。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水文设施设备简陋,现代化水平不高。水文仪器、设备老化,监测能力和标准低,影响水文测报的时效和质量,。水文站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有些设施设备已破旧不堪,国家重要水文站进行改造的比例不高。
设施设备中,建于70-80年代的水文测验缆道、水位自记井约占了相当部分,而且服役现象严重,巡测工具(巡测车、巡测船及相应的巡测仪器)缺乏,先进仪器设备在水文上应用的还很少。水质实验室仪器设备也比较陈旧,不适应水环境保护和突发水污染事故监测的需要。
另外,资料还显示,站队结合这项水文测验方式的重大改革,虽推行了十多年,但进展缓慢,同时,水文部门通信手段落后,信息时效性不高。中央报汛站还有大部分不能在半小时之内将信息传到水利部。地下水信息采集服务系统、水质信息网络系统还没有建立。
显然,这是中国大江大河要全部进入“应急时代”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