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重组郑粮机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3-07-22 09:51   来源:新华网

作为一家隶属于传统机械制造行业的中小国有企业,郑州粮机的改制探索为当前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范本。

作为一家隶属于传统机械制造行业的中小国有企业,郑州粮机的改制探索为当前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范本。

站在修葺一新的厂门旁,郑州粮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粮机)原负责人侯建元轻舒一口气:从这个月 起,他的职务将正式变更为河南金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河南金谷)办公室主任。“我们是今年郑州市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第一家。”他说。 看得出,变革使这个国企的老职工情绪亢奋。73.54%的国有资本悉数退出,民营企业河南金谷阔步入主,郑州粮机的重组无疑使置身局内的人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再也不能失去! 但是这场变革谈何容易?从一个原属商业部的明星企业沦落为地方所属的“包袱”企业,虽经改制却无法回避“假改”的事实,郑粮机可谓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观念都比较陈旧。”谈起过去,侯建元不胜唏嘘。 “太阳已经落下山” 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郑粮机此次资产重组涉及资产达6242万元,其国有资产净值257万元,已按有关规定上缴郑州市财政。重组过程中,报损、剥离不良资产1789万元,共涉及职工1000多人,这里面,在职职工675人,已有650名与郑粮机自愿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了经济补偿金,平稳实现身份置换。

这是一份“令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重组方案,“鸡肋”终于有主。然而在十几年前,有关方面、有关当事人绝对不会想到郑粮机会有今天这样的命运。

1960年,郑粮机建厂,成为国家粮食部(后又归属于国家商业部)7个部属粮食输送机械制造企业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靠的是“大树”,职工端的是铁饭碗,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福利待遇,郑粮机都要比地方企业“好上许多”。

好日子在1985年前后一去不复返。根据有关规定,郑粮机剥离“下放”,统购统销的指标也随之减少。“没了亲娘”的郑粮机出现了“断奶”饥荒。 老少爷们儿的日子一度还能“凑合”。

1990年,该企业进行了建厂以来的首次资产清查,结果发现,厂里早已是坐吃山空,整体出现负积累。1994年,郑粮机无奈改制:国有股占73.54%,其余股份为职工持有。人们原本希望能出现一个“励精图治”的发展局面,但是,现实情况是,“股份制”后的郑粮机仍是原来企业的翻版,监事会、职代会等部门形同虚设。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体制的制约和管理的落后,直接导致郑粮机的市场决策失误。1996年,国家推出500亿粮库建设项目,粮食机械制造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郑粮机也有幸被列为重点采购企业。然而,到了年底,由于生产松懈无法按时交货,该企业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黑名单”,所生产的粮库系列设备一时遭受封杀。

“太阳已经落下山。”侯建元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从领导到职工,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危机,打牌、睡觉,听天由命,看着企业慢慢垮掉,没有人想到让外来企业重组。” 这是一个可悲的泥沼。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到目前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热潮,在每一次历史机遇面前,郑粮机都显得力不从心,只是按照一种惯性“不断滑向深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非得闹到一无所有的地步才去改,这是不是过去我们许多国有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一位长期致力于国企改制的政府官员说。 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2001年1月,郑粮机生产陷于停顿,下岗职工的比例超过80%。“生死存亡”之际,长期致力于粮食机械工程设计及粮库建设的河南金谷实业有限公司闪亮登场,开始频频与郑粮机及其主管单位郑州市粮食局接触,同时闻风而来的还有两家房地产企业。

“改,还是不改?”这样的问题如同“生,还是死”一样,摆在郑粮机的全体职工面前。几乎没有什么悬念,职代会表决通过由河南金谷来当郑粮机的“新东家”。2002年8月,土地、机器、设备等资产评估工作相应展开。到今年7月上旬,有关重组工作最终落下帷幕,河南金谷正式入主郑粮机,“郑粮机”的名称从此将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我们讲求决策快、行动快,而且要来真的,这恐怕是我们民营企业的优势。”河南金谷副总经理陈锡健快人快语,“目前粮价放开,粮食深加工迅速发展,这对我们生产粮食加工成套设备的企业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市场机遇。”

在这次重组过程中,河南金谷独具慧眼。郑粮机原有的主导产品、土地、熟练技术工人等等,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重组就是一个“把这些最有价值的东西抢救出来”的过程。“要不然,今后可能就没有了。”一位曾参与郑粮机重组的市场咨询人士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被甩掉的“包袱”,郑粮机被层层下放,走进了死胡同而不得不推向市场,不过它最终在市场中还是为自己作出了准确的定位和最佳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这样幸运。据记者保守调查,像郑粮机这样的企业我省每个市县都不在少数,有些虽然已经同中央局委脱钩,但在资产归属和管理体系上处于“悬空状态”,鲜有人管。

“大企业好改,小企业难改。下放到各地的这类企业好改,没有下放的却依然是老大难,因为归谁管首先就说不清楚。”河南省产权交易中心总裁助理钟冠华这样谈起他的认识,“目前的国企改革多属政府推动型,在抓大放小的原则下,政府部门重视的多是事关民生的大企业,而中小国企则不一样。有不少企业没人操心,它自己又做不了主,自生自灭之中,最后往往变的一文不值。”

资本意志无法表达,直接导致改革动力不足,这是目前制约诸多中小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仅有改革的动力,体制、政策、资金、市场等相关的积极因素却不配套,或者缺乏灵活性,改革则往往会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其结果只能是一拖再拖。 政府推动的背后 从改革动力到改制方式,郑粮机可谓寻找到了最佳的爆发点。的确,记者走进面貌焕然一新的厂区,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的身影,“产品订单已经排满了”。此次国有资本退出,郑粮机选择的是到产权市场挂牌交易的方式。事后出乎许多人的意料:郑州市财政共有257万元的国有净资产额进账。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通过竞价机制发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并能更充分地选择重组主体。”河南省产权交易中心总裁助理钟冠华说。钟冠华的话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企业改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往日债务的处理、存量资产的盘活、现有职工的安置等等,如果按照市场规则来操作,将会实现重组效率的最大化,避免不公正、不公平行为的发生,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国资进场交易,这是一套在监管体系比较完善条件下所作出的制度设计。但正如一枚硬币的另一面一样,它无法避免由自由交易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一位市场人士向记者介绍,民企等市场主体兼并国企的失败率并不低,重组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也是常见的事,因此,慎重选择重组主体,就成了政府部门自始至终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国资委还没成立之前,由政府推动国企改革就显得毫不奇怪了”。

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中小国有企业本身。据介绍,目前企业改制前急需解决两个问题: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两个问题往往成为企业深化产权改革的主要障碍。河南金谷重组郑粮机历时两年有余,其间围绕着上述问题伤透了脑筋。但最后他们还是整体接“盘”,出资使郑粮机职工实现了身份置换。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河南金谷那样具有雄厚的实力一展“虎威”。更多的时候,他们都在耐心等待。 但政府显然等不及。记者手头有一份郑州市属30家重点改制企业名单,其中挂“厂”字头的工业企业有17家,除少数几家净资产为负或为零之外,其余企业皆有兼并重组的可能。按照郑州市近日下达的改制目标,年内这些带“厂”字头的企业皆要完成改制,“届时,‘厂’字号将全部取消”。除此之外,郑州市还要加快推进商贸、粮食、建筑等系统的企业改制工作。这无疑为中小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列出了一个严格的时间表。据记者了解,洛阳、新乡、焦作等市也同样急不可耐。

“政府推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列出时间表,当作任务去突击完成,这会不会导致一些企业再次出现假改或拉郎配的情况?”钟冠华向记者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比较妥当的做法是,企业在市场中自主寻找重组的机会,政府部门相应地积极引导,该提供政策,该承担包袱,该创造条件时就要发挥作用。” 愿望是美好的。但问题真要解决起来,谈何容易?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