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石壁正立,高峡平湖初现。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通航、发电,中国西部的长江上游地区正在形成一个以重庆为中心城市、连接西南地区众多腹地、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互动的“大西南三角经济区”。海内外众多经济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上述观点,并十分乐观地看好这个“大西南三角经济区”。
诞生并非“神话”8月20日,《福布斯》《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等多家海外媒体,就重庆未来的发展问题联合采访了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这次采访中,媒体们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10年后,重庆将赶上现在的上海。”在三峡工程刚刚顺利实现135米蓄水的6月底,一些在北京的外国商会组织和跨国公司就敏锐地感觉到,重庆、成都和宜昌三市及其腹地将构成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三角洲”经济带。国际几大商会的分析指出,中国式“三角洲”经济带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开放型特点,位于交通枢纽地带;二是有强大的经济腹地作为依托,产业门类齐全;三是有非常合适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美国国际商业发展公司总裁吴安琪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三峡工程的兴建,使重庆以及三峡周边地区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的确,人们审视新三峡,不只惊叹于亘古未有的西江石壁,也不只沉醉于妖娆依旧的巫山云雨。大家更为关注的是,高峡平湖像一条更宽更长的纽带,将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广阔版图联结得更紧更密,大手笔地勾勒出了一个经济战略意义上的有机整体。
“金娃娃”会很快长大尽管横空出世的“大西南三角经济区”还需要培育,但没有人怀疑这个朝气蓬勃的“金娃娃”会很快长大。因为“大西南三角经济区”最大的比较优势是腹地广阔,资源丰富,其各个支点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令人羡慕的是,在世界油气市场多变、国内电力供应紧张的大背景下,矿产富集的“大西南三角经济区”还蕴藏着巨量的天然气、石油和水电资源,并正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扩大集输能力。根据重庆市的规划,预计到2005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量可达2531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492万吨。其中天然气产量将年均增长10.8%;水电将年均增长6.9%。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安介绍说,在今后6年的继续建设期,三峡工程仅销电收入就可达700亿元。26台机组全部投产后,三峡电站销电收入将每年“进账”约200亿元。巨大的发电收益,将使三峡工程成为开发长江的融资平台。三峡总公司还将在金沙江上兴建总装机容量达385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的梯级电站。这就意味着,“大西南三角经济区”经济圈将拥有多个世界级装机容量的“发电机”,可以为自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重庆本地3000多万人口,同时辐射周边五省,市场潜力无法估量。重庆相对完善的金融、商贸体系和较好的生活服务环境甚至超过了一些中部城市。重庆还是西部的教育高地,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曾在上海市担任要职的黄奇帆说,从经济结构上看,现在的重庆和10年前的上海极为相似。只要重庆能保持每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10年后就能赶上现在的上海。
良性互动放大优势专家们认为,地处西部内陆的“大西南三角经济区”经济圈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放大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顺认为,“大西南三角经济区”与上海、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要实现区域间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加强区际合作,扩大对内开放。“大西南三角经济区”应抓住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沿海部分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地引进东部资金、项目、品牌、人才和技术,实现与东部地区合理的区域分工。要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对口支援的政策,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资源开发。同时,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这一天然载体,促进生产要素由中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流动和辐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