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气东输”的管道横贯安徽,沿线城市正在紧锣密鼓地接通市内管线,使用西部天然气的时间已是指日可待,此时的安徽人可谓真切地感受到了与西部大开发的零距离接触。最近,借新疆日报组织的“全国党报记者环塔里木行采访活动”,笔者赴“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新疆采访考察,看到了当地为保证“西气东输”而加紧建设气源基地的情况,并从当地依托油气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和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
说起新疆,内地的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洪荒可怖的沙漠戈壁,会想当然地以为那里资源贫乏,发展条件恶劣。事实上,新疆的现实情况与这些猜谜式的想象大相径庭。除开其他不说,就论新疆沙漠戈壁之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即堪称全国之最,预测总量达300亿吨以上,占全国总量的35%,这是内地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更因为石油天然气资源现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而稀缺的战略资源,新疆资源的优势地位便更显得天独厚,弥足可贵。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确定了新疆作为“西气东输”的主气源产地的战略布局,近几年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进度大大加快,石油天然气工业迅速成长为新疆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牵引作用。
在新疆的南疆地区,笔者考察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的吐哈油田及石化工业企业、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巴音郭楞州塔里木油田及石化工业企业等。这些地方都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产地。鄯善县的石油地质储量2.6亿吨,天然气储量267.1亿立方米,相继开发了温米、丘陵等14个油气田。库车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九五”、“十五”期间确定的能源石化基地,境内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占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的66%以上,原油储量占探明储量的50%以上,凝析油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8%以上。境内的牙哈亿吨级凝析油气田,是全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整装凝析油气田;东河塘作业区是目前世界一流的作业区;迪那2号油气田总储量达1500亿立方米,已跻身世界大型天然气田行列;新近探明的亚肯背斜特大天然气田,预计开然气储量可达7000~1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天然气田。至于位于巴音郭楞州的塔里木盆地油田,其油气储量与开发规模更大,从塔里木河畔延伸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钻井、采油、贮气、输送等设施都在加紧建设,现代化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的雄姿已然可见。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地方在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操作上,不是仅仅满足于输出初级产品,而是在保证“西气东输”供应的同时,强化资源深度加工,延长石化工业的产业链,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附加值。近年来,这些地方都开发建设了石化工业园区,以此为载体大力发展油气资源的深加工产业。2002年,库车建成了年产50万吨沥青的工业项目,另有年产45万吨乙烯、30万吨合成氨等石化工业项目也正在紧张筹建;鄯善引进了广汇集团投资90亿元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新疆化工集团投资70亿元的30万吨乙烯项目等等,目前完成投资和建设进度均相当理想。当地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表示,如果说开发油气资源给当地发展工业经济的文章破了题,那么对资源的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则是做大做深经济发展文章之举。我们在考察中看到,这一举措对当地经济社会进步的确产生出巨大的积极效应。如南疆门户库尔勒市,原本工业极其薄弱,也没有像样的工业企业,市政基础设施短缺落后,城市面貌陈旧残陋。近几年由于加速发展石化工业,该市经济从此有了坚实的现代产业支撑,城市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扩大了就业,提高了居民和财政收入,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使其面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一座美观亮丽的现代化新城。
深入分析南疆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道路,无疑是有意义的。南疆地区在新疆尚属相对不发达地区,它们远离内地工业发达的大城市,能够承接的高新技术产业乃至现代大制造业转移的机率也远不如我国中部省区,因此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显然不切当地实际。然而,以当地富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走资源大开发和深加工为取向的工业发展道路,却使之闯出了一片致富天地。从全国视角观察,南疆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加工工业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主导工业形成了一种错位,而这种错位正凸显了互通有无的经济互补性,从而“西气东输”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就这一点而言,其经验对我们安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富有借鉴价值的。
安徽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市各县发展工业的条件也有很大差异。当我们说安徽在未来要着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产业这个命题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市县都可能建设加工制造产业基地,在一些要素条件不具备的地方,贸然发展大制造产业可能是一个“陷阱”。事实上,安徽一些市县矿产、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工业应该着眼于依托这些资源,特别是延长深加工和转化的产业链。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开发常常被局限于初级产品环节,价格低,收益少,对于生产者颇不合算,故而有的人一说资源开发几近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转之不及。新疆的经验启示我们,在错位发展的格局中,自然资源的开发特别是深加工产业其实大有可为,也有利可图。因此可以认为,安徽的资源开发不应“淡化”,在具备比较优势的市县还应当强化,并且必须同时大力加强后向深度加工环节,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延伸产业链的基础上,还可能进一步生长出相关制造业以及其他配套产业。在安徽省确定的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基地的“菜单”中,相当比重的产业基地都与当地自然资源高度相关,甚至直接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毫无疑问这是明智的战略选择和产业定位,有利于扬长避短地发展工业,加速全省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深入认识这里的规律性,借鉴外地的新经验,科学操作,开拓自然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产业的新局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