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绝大多数城市和聚落距离世界人口和经济中心较远,对外交流的空间交易成本高、效率低。
西部大开发追求的不是地理空间的普遍繁荣,必须改变按照既有空间格局而不是按照可持续盈利空间格局提供生产要素的做法。
五问要素配置
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假定:水、交通、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或制度等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是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在这种逻辑下,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缓解甚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出路自然就是增加某一或某些相对稀缺要素的供给。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西部的要素供给上存在着这样的奇怪现象:缺水?一些扬水工程千里迢迢把水送到灌溉地,当地农民却想用不敢用;缺资金?1984年以来,西部地区通过金融管道进出的资金通常是流出大于流入;缺人才?现实是大量西部人才“东南飞”;路少?事实是道路大量闲置而得不到有效利用。
为什么千里之外扬水来农民却不敢用?调查表明,这并不是水价定得太高的结果,因为西部地区的水价已低于相应的成本。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一方面由于距离太远,扬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聚落分散、规模小,分摊到每户、每亩土地上的水的生产成本太高。
为什么西部地区一方面是交通欠发达,另一方面却是交通道路和设施利用严重不足?这并不是因为西部地区人民出行的愿望相对较小,而是因为聚落分散、人口稀少,潜在交通流量低以及人少距离远所引起的每人分摊的道路成本过高。
为什么西部一方面是缺钱一方面却是大量资金通过金融管道净流向发达地区?这显然不是西部劳动力、土地成本过高,而是由于缺乏规模经济以及对内对外空间交易效率、单位产品的完全成本高昂。
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向区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新一代高级人才则很少流进西部的,结果人才从西部净流出。这说明,西部缺的是造就人才和保持人才的能力,而不是“缺乏人才”。“干中学”是知识更新、人才升级换代非常重要的机制,没有一个好的“干中学”环境,就不可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人才升级换代。由于人口稀少,西部绝大部分地区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机会少、频率低,不利于知识更新和创新,不利于人才更新和换代。即使一个优秀人才进入西部某些地区,也可能会因为缺少“干中学”的机会和压力而流失。
为什么1992年以来尽管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不尽如人意的是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在全国的相对地位并没有因为中央的鼓励政策而改善,相反有些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甚至还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尽管西部地区劳动成本低、土地便宜,但由于绝大多数地区人口和经济聚落偏僻、遥远、规模小,致使许多地方市场破碎狭小,同时进入外部市场又十分困难,达不到企业生存所要求的市场门槛或不足以支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水、交通、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或制度等要素相对稀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致命“硬伤”。
西部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集中表现在:首先,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将继续以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中心。而中国西部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绝大多数城市和聚落距离世界人口和经济中心较远,对外交流的空间交易成本高、效率低;其次,除了成渝地区以及关中地区外,由于戈壁、沙漠、高山、峡谷的分割,西部绝大多数城市和乡村聚落在空间上都十分分散,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高、效率低;第三,西部聚落不仅相互间距离遥远,而且绝大多数规模小、密度低,从而缺乏集聚经济效率。
这种地理空间格局,使得西部地区的空间交易成本太高,空间规模不经济,从根本上限制了西部经济发展。因而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的不经济性,就是西部发展事关全局的必由之路。
呼唤四大战略
为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的不经济性,西部开发必须采取以下战略:第一,别具一格。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是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市场进入壁垒,避开竞争。西部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从这一基础出发,利用和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西部产品的独特性,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别具一格的竞争优势,规避空间格局不经济。
第二,压缩人居地理空间,建立可持续盈利的空间格局。在打造产品独特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控制成本,别具一格的优势就会被高额的成本抵消。因此,在打造产品独特性的同时,西部地区不能不想方设法利用规模经济和交易效率。而要获取规模经济和交易效率,就必须想方设法在生态容许的范围内把西部人口和经济活动压缩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使西部空间格局变得紧凑一些。按照这一要求,新的投入必须集中那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特别是其中的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等那些相对邻近东部因而更接近环太平洋世界人口经济中心的地区;另一方面还要以市场手段逐步把人口和经济活动从那些生态恶劣的地区和经济边疆地区迁移到这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这意味着不仅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而且要退“人口”还“自然”,不仅要想办法把人口从生态恶劣地区转移出来,而且还要把人口从经济盈利边界之外及其附近地区转移出来。为此,必须树立“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地理空间的普遍繁荣”,改变“按照既有不经济的地理空间格局”而不是按照可持续盈利空间格局建设的要求提供生产要素的做法。
第三,优先聚拢东部。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框架中,西部地区应当优先聚拢东部,从而降低通向环太平洋世界人口和经济中心的交流成本。为了聚拢东部地区及世界环太平洋经济中心,克服西部空间格局不经济,应当集中力量优先连通东部的快捷通道,大幅度缩短西部主要城市与地区通往我国沿海主要人口和经济中心城市和地区的时间。由于幅员辽阔,主要中心城市和核心区域通往我国西部腹地的大众化快捷系统应以高速铁路为主,重点建设从上海沿长江深入西部腹地的沿江高速铁路和从京津深入西部腹地的北方高速铁路。
建设这一高速铁路系统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这一高速铁路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改善西部地区对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和核心区域以及世界经济中心区域的可达性,增加西部与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和核心区域以及世界中心区域的交流机会,降低交流成本,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兄弟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这既是致富之路也是民族团结之路,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其次,这一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关键在于资金。我国1999年仅用于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就达1000亿元。因此,只要投融资体制得当、资金配置合理,建设这一高速铁路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第四,向数字化转型。从根本上来讲,信息化就是人类活动从实在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移过程。西部地区人的活动如能最大限度地从实在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显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摆脱实在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制约。因此,西部地区,包括蒙中金三角地区,应当抓住信息革命的机遇,采取信息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先进电子商务技术,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成本,提高敏捷迅速响应市场和技术变化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竞争优势。然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受到空间格局是否经济的制约。如果一个地方位置偏远、规模小,连结消费者与全球信息递送网络的区域线路建设就可能是规模不经济的。因此,为了促进摆脱实在地理空间格局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限制,西部偏远地区应当尽可能采取无线通信(无线手机或卫星)连结企业、学校、家庭与通信骨干。
一个新实践
——内蒙古收拢五指拳定“北三角”
内蒙古的版图是带状的,在空间布局上有着明显的劣势,但它邻近北京,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专家认为,内蒙古提出打造呼包鄂三角区,建成中国向北开放的重点地带,是克服其空间布局不经济的有益实践。
重点地带向北开放
如果说,“南贵昆经济区”重点是向南开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点是向西开放,那么在哪里谋划向北开放的最佳格局呢?内蒙古认为,非自己莫属。让内蒙古胸有成竹的是其独特的区位——横跨“三北”,接壤蒙古、俄罗斯,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通往俄罗斯、蒙古的国际大通道,形成了以“呼包鄂三角区”为代表的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稀土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具有一定集中度的城市群落,初步具备了成为国家向北开放前沿阵地的条件。所以内蒙古再请专家论证,要把呼包(鄂)经济段向东部延长,以集通线为轴,终端直指满洲里。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关于加快构建呼包银——集通线经济带的建议》,提出应把内蒙古列为向北开放的重点地带。
内蒙古属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内蒙古自治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比较了赤峰毛纺厂和鄂尔多斯羊绒衫厂的发展历程。20年前,前者是全国纺织系统的重点企业,后者则名不见经传。但20年过去了,“赤峰二毛”技术、管理、市场创新亦步亦趋,如今已破产重组;“鄂尔多斯羊绒衫”直接从日本引进尖端技术、管理,如今已执掌国际羊绒市场之牛耳。张太平认为,这两家企业的发展模式说明,经济发展可以“反梯度”。只要在开放中实现技术跨越,完全可以出现个别地区的经济跨越。
呼包鄂三角区正是在“走出盆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占领新的制高点。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这里就是旅蒙商西进的著名驼道。19世纪的归绥城(呼和浩特)就有16万峰的商贸驼队,贸易遍及欧洲。本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直接巩固了这块“金三角”的迅猛势头。
如今,为了实现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吸收国内外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来弥补关键要素的不足,为引进国内外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引进名厂、名牌、名人,呼包鄂三角区花大气力优化政策环境、行政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信用环境,基本上把能想到的招数都用上了。措施也到位,仅鄂尔多斯市今年就安排了500万元用于奖励在对外开放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市的外贸进出口额、直接利用外资额、招商引资额占到内蒙古自治区的50%以上。在“走出去”方面也是如此,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集团、包头的鹿王集团、呼和浩特的仕奇集团率先在国外投资建厂和设立了分公司。根据向北开放的有利条件,内蒙古的许多盟市已开始引导和组织企业进军俄蒙,准备做外国资源的文章了。
发展优势聚拢北京
内蒙古要发展,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北京毗邻。
呼和浩特相信这样一种说法:本世纪前十年,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标志,将进一步带动信息、知识和资本密集的“大北京地区”的腾飞,进入“北京时代”。内蒙古热望,努力推动京津——呼包经济带早日形成。
“搭北京车”,内蒙古有充分的理由。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京津——呼包经济带是中国北部地区的联系纽带。它的形成和发展,将沟通大北京地区的经济腹地,利用本经济带与京包线、集(集宁)通(通辽)线、集(集宁)二(二连浩特)线、准(准格尔)大(大同)线、包(包头)神(神府)线以及110、109国道之间已经形成的运输网络,基本实现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与京津地区建立起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经济技术和科技文化联系。
目前,该经济带已成为大北京地区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等能源供应基地。鄂尔多斯的天然气已通过长输管道供往北京、天津等15座大中城市。内蒙古向北京送电已有10多年的历史,许多人嘴边都能溜出那句话——北京的四盏灯中,就有一盏是内蒙古人给点亮的。从7月29日起,内蒙古的东送电力已由130万千瓦增加到175万千瓦。今年以来,华能、华电、大唐发电、北国电等许多企业都来内蒙古投资办厂。除了资源的互补、产业的对接,经济带内还有一种市场的互通:内蒙古同时也是京津地区绿色草原食品、毛绒纺织品、旅游产品的重要供给地区。
内蒙古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一道生态屏障。“内蒙古多种一棵树,北京人少吃一粒沙”的说法,虽有夸张谐谑的成分,却也证明:北京要想天蓝草绿,必须把内蒙古建成后花园。
正如专家所说,京津和呼包鄂地区地理上是带状区域,拥有相互联系的便利通道,带内地区之间具有垂直分工的现实可能和基础,彼此之间经济互补。畅通这种联系,不仅能使内蒙古中部的几个制高点成为隆起带,还将推动我国北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最终形成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
呼包鄂走出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起吕梁山,西抵贺兰山,南到秦岭北坡,北达阴山南麓,是中国仅次于东北松辽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又一新兴能源中心。1992年,一位国家领导人来到鄂尔多斯盆地中心的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在察看了当地的煤炭、天然气资源后,说出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中国的21世纪就靠它了。”
盆地的西北角——内蒙古中部底蕴就叫人“扬(羊绒)眉(煤炭)吐(稀土)气(天然气)”:这里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羊绒产区,2002年产原绒4500多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在我国未来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情况下,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更显示其价值;这里的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50%,年均生产量为4万吨,占全国的60%以上;天然气更是丰富,地处鄂尔多斯市的苏里格天然气田探明储量已达6025亿立方米,是世界级的整装气田。
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三个板块”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全部集中于此。三市人口555万,占全区的23.5%,去年实现GDP占全内蒙古的42.3%。在内蒙古,“包老大”当之无愧。呼和浩特紧追其后,今年上半年,呼市实现GDP168亿元,增速高达23%。与呼、包形成鼎足之势的鄂尔多斯,在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再次保持在23%的高位,将真正成为内蒙古的老三。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三市的GDP将占据内蒙古的半壁江山。
立足当地资源,呼包鄂三角区已初步形成内蒙古的特色经济区域。全区规模以上羊绒加工企业多数集中于此,其中,鄂尔多斯、鹿王羊绒衫已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这里的煤炭约有40%销往区外和国外,其中神府东胜煤田已成为中国最大优质煤炭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以包头为主的稀土工业已居相当规模,现有规模以上稀土企业34家,去年生产稀土精矿近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包头稀土高新区已初步涌现出稀土的产业集群。长庆油田至呼和浩特的天然气管道已基本铺设完毕,预计9月底即可全线贯通。此外,呼和浩特底气十足问鼎中国的“牛奶之都”,包头不容置疑地成了中国的“稀土之谷”,鄂尔多斯正在实施大煤炭、大煤电、大煤化战略,打造西部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内蒙古面前,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21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就必须尽快地让呼包鄂三角区走出“盆地”,把制高点尽快地延伸为隆起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