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技术总负责单位——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正在开展穿黄勘测,具体工作由该院所属七勘院实施,这可能是中线工程开工以前穿黄线路上的最后一次勘测。” 获悉这一消息后,记者经过10多个小时颠簸,于9月5日夜赶往现场——郑州以西30多公里的黄河岸边,得以近距离走进来自南阳的这支勘测铁军,以及他们在穿黄现场的“前世今生”……
日不出就“作”,日已落不“息”
6日凌晨4点半,钻探机长汪琦华像往常一样从床上坐起来,点燃一支烟,思忖着今天该到哪打孔,怎么个打法。
他带领的钻探工人租住在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草庙村一个尚未开业的澡堂,分散住在“男宾部”、“女宾部”。穿黄隧洞线路最终的选址就在邻近的李村。5点,他一一叫醒钻机上的兄弟们。
今天的早餐是稀饭、馒头加水煮大白菜。草草吃完饭,大家跳上来接他们上班的蹦蹦车——钻探的地方没有水,汪琦华就租了这么个车,一天拉3趟水,顺便接钻工上下班。
蹦蹦车在曲折、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行驶, 6点抵达工地。钻场大约10来平米,被一大片2米多高、绿油油的高粱地包围。大家马上忙乎起来,此时天还未大亮。
汪琦华说,自从8月14日进点以来,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进工地,天不黑不收工。中餐也在现场吃。已经打了13个孔,外加2个试验孔,每个孔平均深40米。钻探20多天了,钻工们风不怕雨不怕,就怕太阳公公把威下。只要毒太阳一出,被高粱地围困的钻场就好比一个大火炉,钻工们边工作边洗桑拿。
在现场,像王琦华这样的机组有5个。他们每天都是这样:日不出就“作”,日已落不“息”,为的是抓质量、赶进度。
在钻场附近的一间房子,现场土工试验与钻探同时进行。门口一个5岁的小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问才知他是工地实验室负责人兰淑华的儿子,他爸爸也是七勘院职工,在黄河北岸勘测。夫妻俩都不是南阳人,由于都出差,只好把上学前班的孩子带到工地……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马贵生告诉记者,水利部已下文明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采用李村隧洞方案,并将之列入2003年开工项目。此次勘测共投入钻机5部,调集测量、钻探及地质人员近70人,旨在为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补充勘测工作。目前黄河滩地上的钻探工作已完成,并在水位迅速上涨时运走了机械设备,余下工作2天内结束。
13年20次往返南阳和穿黄勘测现场
“从1990年至今,我们已是第20次从南阳到郑州黄河岸边”,在简陋的驻地,七勘院工程师、钻探工和测量工娓娓道起他们矢志不渝的穿黄勘测之旅。
为了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前期勘测工作,长江委于1950年代在河南南阳布下了一枚棋子——长江委第七工程勘测院。从此,这支铁军在中线勘测中自始至终承担了急先锋的使命。从丹江口到陶岔,再到黄河,七勘院的钻机一直向北延伸……
1990年开始,七勘院开始了最为艰巨的穿黄工程勘测。渡槽、隧洞两种方案,李村、孤柏嘴、牛口峪等5条线路,七勘院都开展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勘测。
大家还记得1990年冬天,黄河两岸气温零下十几度,数十人穿着大衣作业。由于没有经验,下班时没把水泵里的水放干,第二天上班就发现水泵被冻裂了。每次勘测,只要天公长时间放晴,足有20多公分的尘土就会漫天飞舞,勘测工人都变成了“大灰狼”。
为了进一步查明隧洞方案的地质问题,这帮兄弟2001年腊月二十九赶到穿黄现场,在黄河边过了春节,又过了正月十五。
13年中,七勘院在穿黄线路上分别开展过勘测及黄土边坡稳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深厚砂层取样等近10项专题研究,累计钻探进尺4.2万米,相当于钻穿了两条穿黄线路!
脸黑黑的,心滚滚的
七勘院有不少人来自南方,起初他们不习惯吃面,正是有了中线勘察和穿黄勘测,他们渐渐变为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在辛勤的勘测之后,他们也能一口气吃5个以上馒头或6两以上面条!
风雨勘测,铸就了南水北调的基石,同时也铸就了他们钢铁班的意志和品格!
“举世瞩目的中线工程将于年内动工,七勘院几代人为之期盼、奋斗了50年,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为中线施工作出自己的贡献。” 几乎所有的现场职工都以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记者。
我们相信,这支屡建奇功的光荣之师必定会在南水北调施工中续写传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