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向干旱缺水地区输送补充水量,国家已确定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的部分水量调往北方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国华北、西北干旱少雨地区工农牧业生产的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为首都北京和天津等市的城市供水提供水源保证。北方地区水环境的改善,又必将对地区内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口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经常受到来自海上咸潮的入侵。咸潮入侵的程度视长江上游来水流量的大小而定:长江上游来水的流量大,咸潮上溯的距离就短,咸潮影响的范围就小;相反,长江上游来水的流量小,咸潮上溯的距离就长,咸潮影响的范围也就大。咸潮入侵,对长江口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一部分水量调往北方以后,会对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口河段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来克服其不利影响?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长江流域多年以来平均的年总水量约9600亿m3,其中,约有94%的水量经长江口流入了大海。据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路线:东线工程的年调水量为150亿m3;中线工程为145亿m3;西线工程也为150亿m3。三条路线的年调水量为445亿m3,仅占长江入海年总水量的5%左右。因此,可以认为,调走的水量,对长江入海水量的减少有限,不会对长江口产生大的不利影响,而且还使长江部分流入大海的水量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长江水资源的流失。
南水北调调走的水量,虽对长江的总水量不会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但如果调度不当,也会对长江口的水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江流域的降雨,季度分布很不平衡,由降雨产生的径流季度间的差别也很大。据统计,长江大通站多年以来平均年径流量为9150亿m3,其中,5至10月占到70%左右,而11月至4月仅占30%左右。从流量看,5至10月多年平均流量为40900m3/sec,而11月至4月的多年平均流量则只有16400m3/sec。由于枯水季节长江上游来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时期长江口外的咸潮频频入侵。最严重的如发生在1979年春季的咸潮入侵,当年春季,长江口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4620m3/sec的超小流量,来自海上的咸潮便乘虚大量涌入,一直上溯到南通河段,整个长江口都被咸潮所控制,给上海的城市供水和两岸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可能会加剧咸潮入侵对长江口河段的影响,现提出几点缓解不利影响的探讨意见:
1、根据三条调水路线不同的调水要求,科学地制定调水方案。在遇到长江水少时应对各条路线的调水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实行三条路线分开轮流调水,尽可能的避免三条路线在同一时间集中调水,以致影响长江本身用水和导致长江口的咸潮入侵。当长江徐六径流量下降到10000m3/sec时,东线应暂停调水。
2、实行汛期长江水多时多调、非汛期长江水小时少调或暂停调水的调水原则。
3、实行调、蓄结合,千方百计满足北方地区的用水要求。根据我国的气候特徵,北方河流的汛期一般比南方河流的汛期提前结束,据此,利用北方河流汛期将要结束、南方尚处在汛期的一段时间将长江水大量地输送到北方,储蓄于调水路线经过的所有能够蓄水的湖泊、水库中,作为干旱时的备用水源。
4、当长江口河段可能再度出现1979年春季超小流量时,建议由长委调度长江上游的水源,控制中下游取水量,使进入长江河口段的流量不少于10000m3/sec。
5、及早开展对长江口的综合治理。目前长江口南支的水质仍不稳定,有时氯度偏高,主要是受北支的咸潮向南支倒灌、南支河道过宽水流不集中、长江上游来水不足以抵挡咸潮的入侵所引起的。通过综合治理,控制北支咸潮向南支倒灌;适当缩窄南支河床,抬高水位抑制口外咸潮入侵,以维护上海长江口水源地供水水源的水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