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速新兴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大力提高建设科技产业化水平,是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以下5个新兴产业:
1、住宅产业。
通过示范工程、科技开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速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住宅的功能、质量和整体技术水平。“十五”末期,劳动生产率从现在的人均竣工面积20多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住宅使用寿命从现在50年左右提高到70年。
2、建筑节能产业。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步深入,建筑节能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通过实施《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部长令和强制性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节能50%新标准,大力发展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的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照明节电、太阳能等节能产业。
3、化学建材产业。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强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推广应用机制;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全面推进化学建材产业的发展。“十五”期末,主要产品品种和质量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检测和施工单位的装备水平普遍达到九十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4、水工业与环卫产业。
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综合开发与集成化水平,形成系统完整的水工业科学技术体系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环卫产业领域要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在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的基础上,争取到“十五”末期初步形成环卫产业。
5、信息产业。
要建设适合我省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应用,尽快建立完善“四川建设网”,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权威的信息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准确的信息服务。要开发应用3S(GIS,GPS和Re-moteSense)城市建设信息系统。“十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到2010年形成产业化规模;进一步加速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数据库建设(含各地方建设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切实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促进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力。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鼓励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
3、推动现有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转制,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建设领域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4、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5、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技术市场。加强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引进工作的引导,加速国外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要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切实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推广转化运行机制为目标,实现科技成果推广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转变。
1、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关的管理办法,实行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和限制淘汰的技术经济政策。
2、强化建设科技推广协作网工作,发挥其联系市场的整体作用,健全和完善各级推广站的科技成果推广网络和工作体系。
3、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要求逐步纳入资质审查、招投标、优质工程评定、标准规范等环节,形成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
(三)加大科技投入。
要树立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战略性投入的思想,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资机制。
积极开辟经费渠道,各地应从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提取1%作为城乡建设科技发展基金。在工程建设费用中,按照设计规定.可以列支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该工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试验费用。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境外资金,增加投入。
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每年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要从本单位经营收入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科技开发。科技型企业科研投入应占经营收入的3%一5%,一般企业也应占到2%。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的财税与金融扶持政策,多渠道加大科技开发投入。
(四)扩大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紧紧围绕建设事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断提高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效。以技术合作推动经贸合作,争取在外资利用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大力拓展企业间的技术经济合作渠道,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培训、智力引进。
(五)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和分布合理,有创新活力的建设科技人员队伍。
加强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年轻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建设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加速现有行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素质,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