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徐州市的企业界代表,光荣出席党的十六大,我深受鼓舞和鞭策。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相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目标,对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贯思想。江苏属发达地区,要在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但苏北与苏南存在的现实差距,制约着全省的现代化目标。回良玉书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要求,“实现苏北大发展,徐州要走在前列;加快全省的发展,徐州要作出更大的贡献;推进富民强省,徐州经济增长要尽快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刚刚结束的市委九届三次全会又描绘了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徐工集团作为徐州市支柱企业,要充分发挥和突出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百亿航母”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加入WTO、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自身发展的观念,增强做优做强做大的观念,增强重点企业带动作用的观念,努力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凝心聚力,营造加快发展、快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的氛围,迈开大步促发展,加快速度增效益,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十三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徐工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对市场经济的不了解到逐步适应市场竞争,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从一个地方老国有企业到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去年营业收入达到63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今年营业收入将达到85亿元,实现利税将达到3.5亿元。稳固地保持了徐工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地位,增强了综合竞争力。徐工有今天的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发展不动摇,开拓创新,敢想敢干。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和创新是徐工发展的主旋律,没有持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就没有徐工集团的今天;加快发展,是徐工集团始终不渝的追求和主题,没有加快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坚持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建立一整套适应市场竞争的、灵活的内部机制,是徐工集团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没有结构调整和具有竞争力的内部机制,就没有徐工集团顽强的生命力。
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竞争形势,徐工必须面向世界,紧紧围绕工程机械主产业的发展,以具有国内外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支撑公司的战略发展,全力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调整、改革,徐工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并对今后的发展信心百倍,2003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为“十五”营业收入实现200亿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徐工适应当今经济大环境发展的选择,是时代赋予徐工集团的历史使命,是徐工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气概所在。
在今后的工作中,徐工集团将深刻领会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精神,以“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工程机械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灵活机制,不断把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充分利用和把握债转股新公司提供的新契机,引入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国外资本,改造和优化股本结构,减少母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将母公司改制成混合所有制的经济体。从整体上解决运行机制、资金来源和发展动力源问题,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公司的发展活力。重型厂和科技股份两大公司加快发展步伐,做强做大;加快推进重型厂股份制改造,争取政策支持,成为集团内第二个上市公司。大力推进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本促进集团重点产品和产业的发展,在巩固和扩大现有与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美驰等国际大公司合作范围的基础上,选择一批重点产品特别是基础零部件产品,寻求与国际大公司多方面的合资合作,迅速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改制改造,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对产品无市场、无发展前景、负担重的困难企业,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坚定实施破产,在集团内形成有序和有效的退出机制。
二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向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条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为突破口,瞄准国际先进企业,精心建设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体系,优化整合集团内技术资源,组建徐工研究院,增强研发力量,以信息化提升现有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在核心技术、专有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把徐工创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三要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徐工取得快速发展关键是坚持了改革与调整,下一步还要深化公开竞聘、劳动合同制,建立人员流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推行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办法,深化年薪和岗位技能工资制,实现多形式的分配制度,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四要加大资本运营力度,扩大资本运营范围。深入研究资本运营的方法,掌握资本运营知识,充分利用徐工目前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地位和影响,按照市场规则,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战略性联合及购并,加速资本扩张,壮大产业规模,扩展业务领域,实现集团经营规模的超常规发展。
五要加大投入,加速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司设计、制造、试验等实力。“十五”后三年将投入7.5亿元,重点投入举高类消防车和高空作业车技改项目、大型施工机械项目、提高路基施工机械项目、提高工程机械开发能力项目、提高工程机械齿轮箱水平和质量项目、工程轮胎生产布局调整项目等。通过投入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制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
六要加大内部的调整与重组,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把内部的资产重组、产权制度改革与专业化生产紧密结合,通过引进外部资本,引进新的机制,促进主机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促进零部件产品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实现面向世界的配套能力。
七要加快推进以产品出口为支撑的国际化战略。全面开展进出口贸易、海外科技与产业、海外融资与合作业务等,结合海外销售市场,建立海外企业,力争使产品出口业务量占销售收入的20%以上,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促进集团国际化进程。
八要加强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狠抓质量、成本、财务三项基础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益、效率和效能。徐工集团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应市场的竞争激励机制,给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行业内优秀的科技、管理、营销、制造的顶尖人才。今后将深入徐工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扎实肯干、永争一流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和干劲,迸发工作激情,形成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徐工保持持续发展的命脉和动力源。
我们坚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徐工集团一定能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先者,国际工程机械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建成资产优良、技术领先、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国际化、现代化企业集团,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