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如今成了建筑工地的“主角儿”。在跟随国务院安全生产检查组第五组检查中了解到,现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大部分是农民工。一些工地的管理人员说,农民工有力气,能吃苦,肯干活,但是也有不足:文化程度低,好多人是小学毕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比较差;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发生事故。山东省建设厅的一份资料显示,发生的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90%是农民工。
    淄博市一个住宅小区的项目,承包工程的城二建筑公司是当地的村办企业,干活的工人曾经都是本乡本土的农民。 
    南通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家分公司,一年就在济南承包了5项工程,公司有职工36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家乡农村带来的“子弟兵”。 
    如今,走进大中城市的建筑工地,到处可以看到农民工的队伍。统计数字表明,全国3000万的建筑队伍,农民工约占80%。 
    为了农民工的安全,企业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在工地入口的墙上,竖着一面大镜子,镜子旁边还有一个建筑工人的画像,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脚穿工装鞋,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工地要求,工人进入现场前,一定要对比画像照照镜子,检查自己的着装。 
    一顶安全帽真的这么重要吗?检查组成员、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司调研员邓谦告诉记者,安全帽、安全带、防护网,被称为施工安全防护的“三宝”。建筑工地的环境比较复杂,孔洞比较多,正确佩戴安全帽,可以防止落物,又可以防止碰撞。很多事故案例表明,关键时候安全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安全,地方上也想了不少办法。济南市建筑管理局按照国家和建设部的有关规定,要求企业严格对工人实行“三级培训”制度,即工人进入工地前,由建筑企业、项目部、班组这三级进行培训;要求企业设立专职的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经常性的安全培训,检查工地安全生产情况,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等等。 
    “这的确是个普遍的问题”,检查组组长、建设部副部长郑一军说,现在到北京的建筑工地上看看,一线工人里很少有北京城里人,绝大部分是外地农民工,别的城市也是这样。建筑队伍农民工占多数的情况暂时改变不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工地。因此,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对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郑一军谈到,现在工地上用人,有的就是包工头到劳务市场上,摸摸脑袋就带回来一个。应该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建立劳务企业,由劳务企业对分散的农民工进行统一管理。建设部将出台劳务企业管理办法,今后建筑企业不能直接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人,也不能由包工头提供劳务工人,所有的建筑企业使用农民工都必须由劳务企业提供。这样,可以由劳务企业负责对农民工实行统一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知识,满足施工的需求,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