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人民的宫殿”等多项重大建筑设计方案陆续亮相。这些重大城市建筑的设计方案在一年之内连续登台亮相,其建筑实体规模之大,重大设计数量之多,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鲜有前例。中国也由此打响了新一轮的建筑设计大战。
羊年相继登台的重大建筑设计方案均为洋人所为,作品基本格调多为西方风格,故业界称之为“洋设计”。对此,人们态度不一,众说纷纭。有人拍手称快说:终于盼来了最好的建筑师,他们为北京增加一些漂亮的建筑;有人忧心忡忡说:北京白白做了他们的实验场。关于方案的学术之争,在一般设计专家中进行着,更在顶级建筑大师中进行着:或针锋相对,或旁敲侧击,或面红耳赤,或婉辞对峙。
如何对待这些洋设计?如何评价这些洋设计?洋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未来中国的设计师如何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我们的建筑美学理想如何体现在设计中?中西文化如何借鉴与融合?如此等等。在短期内,回答不会一致,见解不会统一。但是,我们深信,这些作品化为建筑实体并经过时间沉淀之后,定会为中国未来的建筑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羊年岁末,本报特别刊出岁末专稿,将羊年的洋设计盘点于后,以便于读者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与讨论。
国家体育场——“鸟巢”
这个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方案,今年4月从中外13个竞赛方案中胜出,以压倒多数票额被评委选为重点推荐实施方案,并获得公众广泛好评。经过评委会投票表决,“鸟巢”终于笑到最后。中国国家体育场在奥运会比赛时将容纳10万名观众,建成后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开启屋顶的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的“鸟巢”方案代表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如果不参透中国的哲学理念,不懂得中国天地人和的理念,这种方案是设计不出来的。国家体育场的建筑形式和风格,采用的是“天空”和“大地”的象征形象,屋顶不仅仅是体育场看台的覆盖物,同时也是宇宙的天顶。这个天顶,既象征中国哲学理念上的五个基本元素,同时也是奥林匹克的五环。
从外观上看,这个巨型体育场犹如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它恰似北京故宫青灰色的城墙内矗立着红墙垒筑的宏大宫殿,饱含东方式的含蓄美。整个“鸟巢”坐落在矿质坡地景观的基座上,基座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12生肖图案,以便于人们辨别方向,划分12个场区。方案将室内观光楼梯做成外部网架的延伸物,形成纯净的形象,并将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隆起4米,内部作附属设施,避免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坐席,不仅再次节省了投资,而且形成了纯粹自然的环境。评委会认为,这个方案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建筑师之一的德梅隆对方案做了如下阐释:上个世纪的建筑是表现技术,而21世纪除了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文因素。超过10万人的体育场尽管很大,但由于所有的方向都是同等重要的,人们从任何角度都容易接近它。看台上的每个观众都具备很好的观看视角。当比赛场坐满观众时,人就成了建筑的一部分,热烈的观众和激烈的竞赛是未来最核心的内容,这个看似鸟巢的包容物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这个建筑如树枝般的网状外观,乍看起来似乎有些乱,但细心观察,其中暗含韵律。看似无序的结构,经工程专家计算,每一根网架的受力都是均匀的,自然的美与科学的美就这样被融合一起。这样的造型不仅仅是为了形象而产生,它处处合用。网状结构支撑着透明的膜,使体育场内消除了因建筑物遮挡而造成的日照阴影,立柱也随之消失,从而使观众获得最佳视野。据悉,工程总预算为38亿人民币。工程已于岁末开工,将于2006年竣工。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在国家体育场的“鸟巢”方案浮出水面后不久,与体育场毗邻的国家游泳中心设计方案的竞标活动也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最后,一个名叫“水立方”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参与设计的既有曾设计悉尼奥运会三分之一场馆的澳洲顶级设计公司PTW的建筑师,也有以结构设计而闻名的ARUP公司的设计师,更有几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水立方”最初的灵感来自于PTW的安德鲁。这位澳大利亚的少壮派建筑师在一次海边游泳的过程中,意外地想到了把国家游泳中心设计成一朵晶莹剔透的浪花。但这个灵感在深入探究时遇到了麻烦:许多游泳馆的功能在“水波浪”中难以实现。参与设计的赵小钧、王敏、商宏等三位中国建筑师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后发现,如果把“水波浪”转变成一个“水立方”,就能弥补原来的功能缺陷。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安德鲁的同意。在象征激情与火的主体育场的旁边,“水立方”表达的是水的柔美与浪漫。这种饶有趣味的对比使“水立方”与主体育场完整的圆形相得益彰,其自身的优雅气质也得到了尊重。在这种极端却是积极的协调中,“水立方”与“鸟巢”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共生。这让人们想起贝氏的罗浮宫金字塔,同样面临需要协调的环境,外观上的极端无为,反而成为其存在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立方”绝对是一个中国式的建筑,并非说它表象上具有传统形式,而是它的产生过程和存在依据。用东方的思维来寻求事物间的关系均衡,这是设计师在整个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水是整个建筑的主题,设计师希望人们通过这个建筑能体会与水有关的种种快乐:流动、多变、不确定、宁静、奔涌、潮起潮落……水的流动、多变和不确定性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如果说规矩的四方体会让人感到乏味的话,那么气泡和自由结构的加入,使得“水立方”突显无限的浪漫。这是形体上的极端简洁和表现上的极端丰富二者统一带给人们的愉快。表面上自由的结构并非杂乱无章,一种极为严格的数字逻辑蕴含其中。人们穿透平静的第一印象,看到漫天的水泡,伴随着惊喜得到一种仿佛置身在水中的快意。
遥望“水立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水蓝色的建筑,宛如一滩平静的蓝色湖面,平和而宁静。近处的“水立方”则是一个透明的“冰块”,游泳中心内部设施尽收眼底,壮观而震撼。这是设计方采用了一个叫做ETFE的膜材料的结果。ETFE在膜结构领域已有十几年的应用历史。几乎能适应一切从开放式、半开放式直到完全封闭的、需要“透明”的场合。由于这种材料的表面粘附性能,它基本上不沾灰尘。即使沾上,自然的降水也足以使之清洁如新。因此,任何表面的沾染都不可能发生,使“水立方”一直保持着水的晶莹剔透。
国家游泳中心是2008年奥运会3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设有1.7万个坐席,工程造价约1亿美元。奥运会期间,将用于游泳、跳水、花样游泳和水球比赛。国家游泳中心是惟一由港澳台同胞捐资建设的标志性奥运比赛设施。她蕴含着“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深刻文化内涵。赛后,游泳中心将成为北京市大型水上健身娱乐活动中心。
CCTV新大楼——“Z字门”
今年,在北京新的建筑设计中,库哈斯和他的“门”无疑最引人瞩目。这个建筑界里的解构主义大师,曾经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特茨克奖。当年他曾通过研究曼哈顿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发现了当代大都市的建筑和文化之间的秘密,他的《错乱的纽约》因此成为了解当代建筑和城市文化的必读书目。
但这一次库哈斯和中国发生关系的方式却极具戏剧性。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收到央视新台址设计竞标邀请的同时,库哈斯还收到了一份来自纽约的邀请,纽约的市政当局邀他为“9·11”世贸大厦废墟的重建提供方案。但经过一番慎重的斟酌之后,库哈斯最终选择了中国。
事实上,中央电视台新台能为建筑师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和物质基础,这一优越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首先,这座计划中的建筑正位于世界著名古都的轴心的延长线上,在语义上,它既能与古老的历史发生关系,同时又因它与古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不必在设计上担负起历史的重压。此外,它所在的区域,又是新北京规划中的中央商务区,是现代北京最重要的功能区域之一,是古老的北京走向世界的一道“大门”,其象征意义不同凡响。而这项工程另一个令人垂涎之处在于,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区域里,有关方面竟然为建筑师提供一块达18万7千平方米的庞大地块,让建筑师能够有足够的面积来“挥霍”自己的想象力。这可能就是这个竞标项目最吸引库哈斯大师的地方。
合适的空间加上合适的条件激活了这位大师所有的艺术细胞,他把这一地处东三环路以东、光华路以北、朝阳路以南的建筑设计成一道真正的“门”。从模型上看,这是一个对地球引力发起挑战的设计。整个建筑看上去是两个镂空的巨大的“Z”绞缠在一起的门字的三维立体形状,从而使建筑中央出现了巨大的空洞,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向这个奇怪的建筑,人们都能窥见楼后面的建筑以及蓝天白云。
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人民的宫殿”
1999年建成,被称为“新航站楼”的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提前三年饱和。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都机场进行再次扩建。机场扩建高达167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一工程的广泛关注。
2002年10月,首都机场开始正式向全球征集扩建工程的核心部分新航站楼的建筑方案。方案征集采用邀请参赛方式。招标一开始便引起了国际建筑业的震动,数十家国际专业建筑公司纷纷应征。今年年初,在经过意向征询和严格的资格预审后,机场方面最后选择了8家最著名、业绩最突出的机场设计公司或联合体参加方案征集活动。又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设计,有7家参选者如期递交了新旅客航站区的建筑方案,1家设计公司则退出了征集活动。这7家应征者中高手云集,包括伦敦希思罗机场和香港新机场的设计者。
最终,当今世界最大的机场建设项目——香港新机场的建筑师诺曼·福斯特最后胜出,由荷兰NACO、Fos-ter、Arup联合体设计的像巴黎埃菲尔铁塔的B方案入选。
1999年度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68岁的福斯特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将高科技、生态学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是他推行的理念。他设计的德国新议会大厦,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他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因采用前所未有的内部开敞空间与太阳能技术,而成为世界著名的高层建筑;新世纪来临之际,他设计的日本东京千年塔,被誉为人类在世纪之交的建筑里程碑。
按照2020年达到4400万年旅客吞吐量来设计的这个机场新航站楼,被福斯特命名为“人民的宫殿”。与香港新机场相比,它建筑设计更加自然流畅,红色的屋顶与金色的内部空间生发出与紫禁城相似的磅礴气势。每位旅客都拥有宽敞空间,室内自然光线充足,四周美景一览无余。
3号航站楼前将设计一个大型交通中心,东直门至机场的轨道交通、第二条机场高速公路都通到此处。将来旅客无论是自驾车、坐公交车或出租车,都能直达航站楼前,近距离进入出港或进港大厅。现在使用的航站楼,旅客在办完登机手续后,要走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到达登机口。而新航站楼的旅客捷运系统则会最大限度缩短旅客步行距离和登机时间。新航站楼分南北两区,两端最远距离2.5公里,有类似轻轨的捷运系统连接。办完手续的旅客,坐上电动列车,最远的登机口4分钟就能到达。新航站楼还设有行李快速转运系统,不同楼层之间有高速行李运输带,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行李的转运,从而缩短转机旅客在机场的等候时间,短时间内换乘不同的航班。
更令人称奇的是,机场的结构设计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惯用的标准模数法,从而使构件的预制成为可能。这就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节省造价。
苏博新馆——贝聿铭“封刀之作”
颇具争议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贝聿铭这位世界著名设计师“封刀之作”的正常开工。11月,85岁高龄的贝聿铭来到故乡苏州,亲自参加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奠基仪式。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于苏州齐门路与东北街的交叉口,紧邻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西。周边还有狮子林、民俗博物馆、园林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吴状元府、北寺塔、平江路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对于苏州博物馆的新馆馆址,贝聿铭先生给予高度赞扬,把它称之为心目中的“圣地”。2002年4月,贝聿铭在故乡苏州签署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协议后感叹:“这是我五十多年建筑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也可能是我设计生涯的最后的一件作品。”
在奠基仪式上,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显得十分激动。他说,苏州博物馆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将其打造成一片,真的很不容易。他希望在故乡苏州能有个“小小的成功”。
贝聿铭虽为苏州人,但自感长期居住海外,对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知之甚少,因而向苏州方面索要了大量资料,包括吴文化资料,唐诗宋词,昆曲曲谱、剧本及演出光盘,以及苏州博物馆3万余件馆藏文物介绍材料等。签约后,他立即回到美国。在整整半年多时间里,闭门谢客,连事务所的人也不准入内,刻苦研读,殚精竭虑,终于完成了这一封刀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在世界文化遗产旁边,又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紧邻,南边是另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在今年8月进行的为期一周的新馆设计方案展示中,有工程师提出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是对世界遗产破坏的指责。在世界文化遗产旁搞设计,总会有不同的意见。这种情况在卢浮宫旁的“金字塔”和德国柏林博物馆新馆规划设计时都出现过。前者在密特朗的全力支持下得以完成。后者的老馆是普鲁士王朝的武器库,沉闷的方正建筑,世界文化遗产,而新馆是玻璃和钢结构的流畅的几何图形的现代风格建筑,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筹划和施工历时7年之久,最终在科尔总理的全权委托下,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新建筑现代感中透露出优美的古典丰韵,使得它与卢浮宫前“金字塔”一样引起了人们的惊叹。
国图数字图书馆——《四库》坐镇新馆
11月,备受全社会瞩目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筑设计方案招标结果揭晓,来自德国KSP恩格尔·齐默尔曼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的5号方案中标。
国图二期工程位于国家图书馆西北侧,总面积为77687平方米,总投资12.35亿元。整个国图二期工程主要采用玻璃、金属材料及花岗岩组成,分为地下三层和地上五层,总共八个楼层。地上一层设有报刊阅览、学术交流中心和读者餐厅等区域,二层至五层为检索、阅览大厅。该工程地下一层和一层跨度两层楼高的中庭设计了一个被安全玻璃围罩着的透明展厅,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四库全书》将会放置在展厅内。该工程建成后,其书库可满足未来30年的藏书量,设置读者座位29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将达到8000人次。与二期工程同步的是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它建成之后将使国家图书馆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国内最先进的网络服务基地。
它的集中式形制与一期的分散布局的院落式形制形成了有趣味的对比。中国古典建筑由于当时的一些技术限制,如需要通风、采光等,必须采取院落式的布局方式以满足功能方面的各项要求,象一期工程便是这样。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原先的布局已不再是必需的,仅成为丰富建筑形象的一种辅助手段。不仅如此,集中式形制还可带来减少交通面积,使流线紧凑,节约能耗,突出建筑体量形象,便于统一管理等优点,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当今国外大型、超大型图书馆平面都已趋于整体“块”状平面。
数字图书馆体型简洁,建筑高度较低,运行成本较为经济,与现有国家图书馆群体建筑比例协调,体量合适。在设计方案中,它将《四库全书》置于标志性中庭与读者阅览区共享,造型新颖,视觉效果好,阅览氛围强。在彰显自身个性的同时,充分展示了设计师“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思想。该方案不但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充分体现了国家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心贴近读者和真诚服务读者的强烈愿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