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今年公布的《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与比较》,西藏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信息化发展速度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其中2001年高达116%,比第二位的海南多67个百分点。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对信息化水平及其发展的评价研究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联合国、OECD等国际组织也在研究如何通过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国家间、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分析与比较,预测信息化发展趋势,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委托,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根据各省市反馈的意见,对已有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测评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评体系。此次根据完善的测评体系、采用最新统计数据对1999——200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算与比较结果,并对我国今后信息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改进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包括5要素: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支撑与效果。
测算结果显示,2001年中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54.73。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78.52,居全国第1位;排在最后的3个省区为西藏、贵州和安徽,得分分别为42.24,42.47和48.77。2001年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的前5位的省市为西藏、海南、陕西、青海和湖北。
从1999——2001年3年间的发展看,有些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信息化水平暂时落后,但近年来信息化水平的发展速度却相当高,例如西藏,1999——2001年3年中信息化水平位次在全国一直落后,但两省的发展速度却相当高,西藏2000年与2001年信息化发展速度均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该报告按2001年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将全国各省市区分为5种类型: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辽宁5个省市;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陕西、江苏、山西、宁夏、吉林、湖北、黑龙江、重庆8个省(区、市);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西藏、贵州、安徽、云南、河南、青海、甘肃7省(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