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弹一指尘埃,来不及品尝秋后的硕果,十八局集团二公司秦沈线项目指挥长周才华,没有想到辛辛苦苦“酿造”的秦沈竣工酒没能畅饮,一纸命令使他登上了雪域高原,成为了青藏线的指挥长。周才华,40岁,1984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担负过多项电厂施工,又成功地指挥了我国第一条客运铁路秦沈线的施工,其中周流河特大桥等工程被上级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因他能吃苦且又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二公司领导选中他担负青藏线指挥长。
2001年6月10日,周才华与书记角元岗等先遣组人员赶到了格尔木。来不及适应高原生活,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工地。他们担负施工的标段地处唐古拉山越岭地带和羌塘自然保护区,海拔5000米,是全线海拔最高的标段。建设中的线路穿越高原沼泽地带。指挥部距拉萨500多公里,距格尔木700多公里,距安多县虽40多公里,但翻山跨河,有时竟7天不通车。而青藏线的大部工程物资都必须经格尔木运上山,一旦雪雨封山封道,没有工程物资做保障,施工压力将更会加大。
上场之初,周才华就把物资储备当作关键问题来对待,安排专人专车专款专门负责。他们在施工现场修建了大型各类物资储备仓库,抢先快速储备工程物资,在经常陷车的路段安排端斗、挖掘机等机械24小时守候,保证运输车辆的畅通。先后储备水泥3400多吨,砂子5000立方米,钢材800吨,油料150吨,为下步施工生产的顺利开展赢得了先决条件。
2002年9月,集团公司青藏指给二公司下达了为三个项目部生产片石和碎石的施工任务。周才华考虑到2003年是青藏线决战决胜之年,尽管当时施工图纸没有到位,施工尚未展开,但第二年施工高潮期集团公司三个单位的石料需求量又大又急,他决定提前下手。石场设计在5028米的无人区,进入12月份,气温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雪域高原氧气更加稀少,机械只有充氧才能启动,高原上24小时刮着9级以上的大风,人站立不稳,帐篷多次被掀翻。他带领着采石场职工,不畏艰难,砸冰取水,日夜奋战,在山头风口上自行设计组装了三套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碎石生产流水线,当年生产出片石1.5万立方米、碎石1.1万立方米,为来年施工大战提前做好了准备。
针对青藏铁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施工任务,周才华牢记上山前公司领导的指示,把关爱职工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落实到每一名职工的身上,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上,既要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要确保职工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创新管理理念,科学地培育企业高原精神。通过医疗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文化保障等等,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完成好工作。
为了让职工们有一个家园式的高原之家,他带领有关同志精心选择了三面环山,门前有溪的居住环境,建起了1300平方米砖房和107顶经内外地面硬化封闭处理的帐篷,集中供热,配备了医疗室、氧气瓶、洗浴中心、理发室、娱乐室、磁卡电话等生活设施。职工们兴奋地把这座规模庞大、排列有序、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居住地称为帐篷城,把每一个帐篷间的道路都仿拉萨市的街道起了名称,沿主街进去,能看到次街、小巷的名子,这里有商店、有饭店、打字室、招待所,进了帐篷城,使人感到走进了高原上一座新城。项目部的几名职工还成立了唐古拉小乐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轻柔的音乐在高原上空飘扬。帐篷城里的多套卫星电视可以收看三四十个频道。这一切,有效地激发了职工工作热情。
周才华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带动大家,培养高原精神。2001年,为了勘测设计道路,他主动打前站,没吃没喝没住,茫茫高原,一片沼泽,脚下无路,白天在气候寒冷,氧气稀少的现场跑,夜里12人蜷曲在一张临时搭设的小帐篷里,静听饿狼吼叫。一次越野车被陷日阿纳藏布(河),当周才华他们从车中爬出,洪水已淹没了整个车体。
二公司管段设计滞后,三年的工期压缩到几个月,上下都搞起了大战,许多职工主动加班赶工期。周才华看到职工们热情比较高,既高兴又心疼,为了缩短职工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在加大后勤保障的前提下,他出台了6小时倒班工作法,并狠抓工序衔接,减轻现场职工长时间的体力消耗,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实行责任成本核算,合理增加职工收入。尽管现场离“家”不远,周才华天天安排车辆接送,不让职工在路途消耗宝贵的能量,保持了职工充沛精力和旺盛的斗志,保证了职工身心健康,提高了职工连续作战能力。“齐心合力保工期,拼搏拿下高原路,全心全意保健康”的高原精神在指挥部生根开花。
二公司担负的施工区,有桥梁5座。头二九特大桥全长3318.88米,是全线第二长桥,西藏境内第一长桥,也是全线主要控制工程。2003年6月13日才开工。青藏线总指又作出了2004年3月份从安多作起点向两边铺轨的决定,工期显得格外紧张。
青藏线是条重要的政治线,只能干好。为实现工程整体创优,周才华对参战职工进行了专题教育和专业培训,从消灭质量通病入手,强化现场管理,实行轮流值班,当天难题当班解决,全线形成网络化施工,加快了进度,保证了质量。
为了确保承台大体积耐久性混凝土的质量和外形美观,周才华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修建大型混凝土拌合站暖房,避免了传统立模造成的穿孔和烧钢筋头的现象。为保证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质量,他们严格控制配合比,拆模时,选择内外温差最小的时间进行,快速包扎塑料布、毡布等三层保温保湿防护层,同时喷洒温水和养护液,使混凝土迅速形成保护层,避免水分蒸发。
在钻孔桩施工中,为了确保冻土结构,周才华在桩孔上部搭起遮阳雨篷。通风路基施工中,他们严把填料立径关,确保路基下部的冻土。在上级多次组织的质量、环保、进度、安全、建家等综合评比以及“六比”劳动竞赛中他们均名列前茅,并得到了180万元的奖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