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心血绘蓝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关系北京市生命线的基础工程。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如一地对它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中线北京段规划方案进行了长达50年的制订论证。
上世纪50~80年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的几个初期规划方案
早在1958年,北京市政府总体规划中就考虑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路由,及和规划中京津运河关系,并与交通部进行了共同规划,当时北京市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是将京津运河一并考虑的,设想通过南水北调中线的退水修建京津运河,作为京杭运河延长段,将首都与天津及新港连通并与江、河、淮、海四大水系连接。当时该规划确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的路由写入了北京总体规划,为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水利及规划部门配合长委进行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高低线方案比较工作,1980年5月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方案(北京段)规划初步意见”报告。报告赞成长委提出的高线方案(沿京广线西侧的方案),即由北京市半壁店入境,基本沿房山县山前丘陵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通过,引水至玉渊潭与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相通,终点水位为北京高程49.5米的方案。中线方案长委是按兼顾通航考虑的,为此,北京段方案也是按兼顾通航进行设计的,当时规划确定进北京总流量为120立方米每秒,过永定河后分南北两线,进城段北线流量为30~40立方米每秒,南线至马驹桥流量为40~50立方米每秒,渠道按通航考虑,并与规划的京津运河相连通。当时穿永定河枢纽进行了平交闸方案、立交隧洞,立交渡槽方案的比较,各方案均考虑了通航,均规划设计了船闸,平交方案船闸设计在过永定河之后,立交方案船闸设计在穿永定河之前,立交隧洞方案的长隧洞方案,隧洞长10公里,2孔,每孔净宽15米,高10米。当时规划的高线路由基本与现在确定路由相同。
1981年北京市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规划组的意见,将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总干渠线路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总干渠通过规划线内,城市规划局不批楼房和交通建筑。
1984年,长委结合京、津、华北工业城市生活用水紧缺情况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初期引汉工程规划阶段性报告》,期间,北京市水利规划部门配合长委做了大量相关规划基础工作。1987年7月长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提出初期引水96亿立方米(分配北京8亿立方米),由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沿等高线自流引水到北京,全长1236公里,焦作以南考虑三级航道通航要求,焦作以北不考虑通航。结合长委规划报告精神,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配合市规划院重新调整了北京段规划内容,长委在各省市工作基础上,于1988年底提出了中线工程补充规划报告。
上世纪90年代中线北京段规划方案
1990年10月15日,水利部发出“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下达长江水利委员会,并抄送有关省市和流域机构要求加快前期工作,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的工作。以此为契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了以长委为牵头单位沿线五省、直辖市共同参加的具体规划落实阶段。
该规划工作指导原则与过去有较重大变动,提出全线不通航,以供水为主要目标,为保证水质,全线与沿线沟渠河道交叉均采取立交方式通过,供水规模按丹江口大坝加高、干渠规模一次建成不分期进行规划设计。北京段工作1994年前以规划为主,对北京段主干渠线路反复进行了比较,做了大量方案比选工作,与此同时,对北京缺水量、需水量进行了反复论证,确定了北京段输水线路的基本规模。1994年1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研报告之后,北京段工作开始进入(明渠方案)初步设计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了北京水资源联调和北京段需水、缺水论证工作,及水文专业基础资料工作和重点地段地质勘察工作。至1995年4月底该阶段完成初步设计的要求的规划、水文设计基础性报告56份,方案设计图88份。1995年后北京段初步设计工作全面展开。1997年底完成了原明渠方案全部设计图纸,1998年完成54座主体建筑物设计报告,1999年完成明渠方案设计总报告。
2000年以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规划设计方案的补充完善工作
2000年9月27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听取了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的汇报。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势在必行,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要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工作根据上述精神,在市政府领导下配合水利部调水局和长委工作安排,对北京段工作补充进行了管线方案比较,开展了节水、污水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充分挖掘北京市内部水资源潜力的研究,并对北京段水量调蓄工程措施、分水规划、环保规划、供水网络系统优化调度方案,南水北调北京段经济分析,北京段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复研究,所取得成果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3年7月,市政府办公会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后,决定北京段采用小流量自流管涵方案,路由基本为原1996年4月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所确定线路路由,先行启动的永定河倒虹吸段、拒马河暗涵段,城区浅埋暗挖段初步设计已经完成。目前管涵方案总体初设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部分已完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方案的制订、完善,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50多年,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和水利工作者在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的选择配套工程的规划上反复比选,反复论证,力求方案最优。他们为南水北调工程,为北京城市供水,为北京水资源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