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工程,兰州军区参建部队数千名官兵承担了其新疆段320公里的伴行道路铺筑和800米隧道的施工任务。在长达2年多的艰苦征战中,广大官兵克服诸多困难,为建设这条能源大动脉贡献了军人的热血与忠诚。
戈壁沙漠,黄沙千里。新疆境内的施工地段需要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死亡之海”罗布泊、“百里火焰山”吐鲁番,其中大半为无人区。这是一个挑战人类生存意志的地方,令许多专业工程队望而却步。2001年9月,兰州军区1700多名官兵组成的筑路铁军勇敢地挺进“生命禁区”,他们战风沙、抗酷暑、斗严寒,用勇敢和智慧修通了这段号称“难中之难、险中之险”的关键道路。
12月的“死亡之海”罗布泊已是天寒地冻,室外温度降到了-40℃。手不小心往金属工具上一贴,皮就给粘住了;施工机械的柴油一到晚上就结薄冰,需要四五个战士轮流在油箱底生火保温。开挖路槽时操作手“三班倒”,人歇车不停,每天每人工作10个小时以上。
库木塔格沙垄是由2000多座大小沙丘组成的大型流动沙垄,是西气东输伴行道路的必经之地。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兰州军区某机械化作业队4台推土机用一个多月推出来的沙沟,一阵大风后全部被风沙掩埋。狂风一起,黄沙漫天,每天施工回来,大家都灰头土脸。施工时正值酷暑,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2℃,官兵们的皮肤被烤得脱了皮。据统计,在这场攻坚战中,参加施工的102名官兵,平均每人体重下降了5公斤,仅喝掉的水就达90多吨。
在南湖戈壁,一座13公里长的石山群挡在新疆军区某师工兵面前。为了拿下这个“拦路虎”,官兵们把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山顶的铁桩上,手握钻机悬空作业。渴了就解下腰间水壶喝口水,饿了就从挎包里掏出干粮啃两口,累了就紧靠岩壁歇一会儿再接着干。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共磨坏钻头300多个,用折钢钎200多根,打炮眼60多万个,进行了140多次大小爆破,硬是在石山上凿出了一条笔直的通道。
2003年4月15日,新疆哈密雅满苏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沙尘暴袭击,在此施工的新疆军区某师工兵营95名官兵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连续30多个小时飞沙走石,能见度极低,最大风力达12级。大风把野战帐篷撕成碎片,生活用品几乎全被沙尘掩埋,50多名官兵还出现胸闷、气短、头痛等症状。危急关头,全营官兵用绳子和背包带串在一起,分成两路纵队匍匐前进。他们在风沙中摸索了近7个小时,爬行了4公里,才到达安全地带。
如春风吹绿天山南北,如细雨滋润大漠胡杨。筑路官兵不但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这片热土上,还把真情留在了边疆各族群众的心中。托克逊县英博斯坦村暴发洪水,某工兵营官兵帮维吾尔族群众抢筑防洪堤,而他们刚修好的路基却被洪水冲毁;筑路官兵还为当地维吾尔族群众抢收棉花近百吨,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
官兵们深知,科学施工、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意味着施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更关系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在筑路工程托克逊段,施工部队遇到一片40多平方公里的红柳林。施工中,官兵们尽量从红柳林的空隙中进行清基,以减少对其植被的破坏,仅此一项,工程的工作量就增加了两三倍。他们还将线路上必须清理的红柳树移走,精心浇水施肥,保证“不伤一棵树,不损一株苗”。
辗转几千里,奋战数百天。筑路官兵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他们援建修筑的路段被评为优质工程,西气东输新疆段工程总监理、美国专家路易斯·齐格勒这样赞叹:“没想到在工程机械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施工进度这么快、工程质量这么高。中国军人,真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