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2008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运村、会议中心、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6个主要项目的法人招标相继完成并已陆续进入建设阶段,中标人均为国内企业;通过项目法人招标确定的6个奥运会主要场馆及设施项目,总投资约205亿元,其中85%的资金通过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运用市场机制融资完成。这是政府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进行的大胆创新,同时也探索出一个大型社会公益项目政府融资的新模式。
最让北京建筑业感到振奋的是,北京的国有建筑企业成为此次的最大赢家。北京城建集团更以身兼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奥运村及国家体育馆三标四个工程的大获全胜而为人瞩目———即便是在奥运的历史上,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而更令人关注的是———中标人除了头上有奥运的金色“光环”外,还需要承担起项目从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到移交的“全套”BOT程序,这在国内尚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10亿资金从何而来?
北京城建“连中三元”的消息刚一传开,就已经有“好事者”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国家体育场总投资35亿,政府投资占58%,中信和城建集团以及美国金州组成的联合体投资42%,其中城建集团的比例为30%,也就是总投资的12%左右,也就是大约4亿;国家体育馆及奥运村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没有政府投资,北京城建集团出资总比例为24%,按照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城建需要出资2亿,作为滚动开发的项目,城建共需要投资4亿;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注册资本6亿元,公司出资比例为25%,也就是1.5亿。按照这样的估算,城建集团需要的资金量在10亿左右。
如果在一个正处“日中天”的高科技企业看来,10个亿实在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一直以来靠规模支撑而利润率极低的建筑企业来说,钱能从哪来?而且,北京城建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是80%。
“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这并不奇怪。”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在接受采访时说,“而且很多人的问题是这样连贯下来的:城建为什么能中这么多标?中了标有没有钱投资?能不能干好这么多活?干完这些活能不能赚钱?”
“经过理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全有能力承担这10个亿。靠什么?当然是资本运作。我也算一笔账:第一笔钱,将上市公司北京城建24%的股权转让给国外一家企业,收回5个亿;第二笔钱,配股能拿回3个亿,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要用好上市公司的优势;第三笔钱,我刚刚有一个项目转让,东直门交通枢纽的转让费15亿,当初我们做好一级土地开发只用了7个亿。简单算下来,早就超过10个亿了吧。”刘龙华的信心已经写在了脸上,“如果还有需要,我们已经和国际资金谈好贷款,像澳大利亚早就上门要求合作,国内银行也非常主动。”
“至于施工,目前我们中标的项目全部加起来有100万平方米左右,在3年内完成;对于城建这样的每年开复工面积都在1100万平方米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应该不是问题;从施工难度上看,除了‘鸟巢’项目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他应该还算是正常的施工难度。我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充分用好总承包商的身份,现在国外很多顶级的专业公司找上门来要和我们合作,要做我们的专业分包商。”刘龙华说,这种感觉很不错。而之所以有好的感觉,是因为企业的能力发生了变化。
“再者,你知道我投入的这10亿换来的是什么?”刘龙华并不掩饰他的兴奋,“是价值100亿的工程总承包权!值不值,我想这笔账谁都能算出来。”
奥运项目对于建筑企业意味着什么?
“肯定不是接到了几个大工程、有活干那么简单!”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说,“建筑企业从干活赚钱到靠资本运作赚钱,这是建筑企业的质的飞跃,也是北京城建集团,乃至北京国有建筑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标志。”
据悉,目前北京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投资高峰期。来自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5年累计在8500亿元左右。其中,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直接建设投资为290.1亿元。如果延伸至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约为2400亿元,同时,北京房地产开发乃至房屋租赁业将“升温”,到2005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约为2800亿元,总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而由此产生的拉动行业其他相关产业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毫无疑问,北京现在已成为世界建筑领域炙手可热的市场,”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学者赵亮表示,“包括库哈斯、赫尔佐格、德梅隆、福斯特这些获得过普利茨克奖的建筑大师都要到中国来、到北京来,并期待在这里留下自己的作品。许多外国建筑大师都感到,现在要搞建筑不来中国不行了。”
如此巨大而开放的市场,自然会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赢得众多奥运项目不仅有利于与建筑业同行的竞争,也有利于度过2006年的行业调整期,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资本运作带动集团建筑施工,并借机进行企业调整和改革,从而区别于二级公司的竞争模式,使集团向现代化、资本运作型企业发展。”刘龙华的观点则代表了众多国内建筑企业争夺奥运项目的初衷,“通过奥运项目的实施,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资本运作的水平,锻炼一批国际化的优秀人才,增强企业强强联合的能力,加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北京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城市建设已进入历史高峰期,今年开复工面积将突破1亿平方米,这样的规模很可能要持续几年。巨大的商机为北京市建筑施工企业创造了改革创新、发展壮大的难得机遇,施工企业应该在高质量完成奥运工程的同时,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高峰”后的“低谷”怎么办?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专家曾经指出:北京建筑企业还将面临奥运建设“高峰”与后期“低谷”的矛盾。这种情况在第11届亚运会工程建设结束后就曾出现过,本来在今后20年内,北京建设都将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奥运工程的带动,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的“提前支出”已成必然,后奥运阶段的“低谷效应”可能出现。至于奥运会结束后什么时间会出现这种“低谷”,以及“低谷期”可能持续多长时间,专家们表示现在还很难预测。这就要求北京建筑企业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以求平稳过渡“低谷期”。
北京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是奥运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的高峰时期,由此带来的“建筑行业热”辐射全国;国有建筑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利好机会,开展企业改制和企业产权机构调整,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目前就有很多企业和个人找我谈,要买城建的股权,水涨船高,我们现在可不只是货比三家了,是货比几十家。
北京市建委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一些大型建筑企业是靠规模支撑,当奥运会过后,北京城市建设过了高峰期,在京的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又不退出,其规模就会下滑。如果此时成本降不下来,潜在的矛盾就可能激化。所以,建筑企业从现在起就应该在全国布局,从现在开始就盘算如何走出去,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站住脚,才能真正地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市场化、自主化、国际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