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壳牌与中石油合作搁浅 会否退出?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4-03-17 16:3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周勇刚

上周末,壳牌中国公司负责对外公关事务的栗陆莎女士将一份声明传给本报。

上周末,壳牌中国公司负责对外公关事务的栗陆莎女士将一份声明传给本报。

本月上旬,诸多媒体披露壳牌与中石油在西气东输项目合作上“搁浅”。一时间,社会上传闻四起,纷纷说壳牌退出。

针对此,壳牌发布了上述提及的惟一一次正式声明。声明称,参与西气东输项目谈 判的三家外国公司从没有提出过15%或任何其它确定的投资回报率或把它作为合资谈判的条件;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伍梓培在与《金融时报》谈话中并没有提到过投资回报率事宜;有关西气东输项目合资合同的谈判尚未结束,三家外国公司尚未正式参与该项目。

“西气东输”是中国近年少有的重量级大工程,预计总共需要273亿元人民币投资。据悉,在此项目开工前的2002年7月,中石油与壳牌、埃克森-美孚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国际能源公司组成的国际投资集团在北京正式签订《西气东输工程合营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合营框架协议,在合资公司中,中石油、国际投资集团和中石化将分别拥有项目50%、45%和5%的权益。而整个项目合作期限为45年。

应该说,合营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下一步中外双方合资合作的具体谈判奠定了基础。而事实上,中外双方的谈判进行地非常激烈。记得当时在采访中方主要谈判者中石油史副总时,他告诉记者,此次谈判的艰难在他这一生中亦是少见的,值得写一本回忆录。

从那时至今,记者一直在关注他们的合资合作谈判。

去年9月下旬,有关外资将撤出此项目的消息多了起来。今年2月以来,海外媒体如《金融时报》、《商报》等率先将“谈判分歧难以解决”、“外资将马上撤除”等消息见诸报端。而国内媒体纷纷跟进,使“壳牌事件”越演越烈。

记者以为,“壳牌事件”之所以在此时突发出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导致因素。早在今年初,壳牌原董事长因“油气储量虚报”而被迫离职,新的管理层构架后,必然对海外重大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并作出自己新的决策和判断。

对谈判长期存在的分歧,中外双方都做“绅士”对外一直保持沉默。而记者认为,有关双方合资合作协议,在技术处理上并不复杂,而难的可能主要在商业条款上。

上周三,在出席中海油与浙江省有关引进LNG合作签字仪式上,记者见到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据他透露,中外双方主要是在合资年限长短及资源分配等方面意见不一致。而他希望中石油能够继续与外商谈判。

客观地看,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大战留给壳牌的剩余时间不多了!据悉,按照现在的工程进展,今年10月西气东输管道可以测试,12月底可以实现全线商业供气,比原来预期提前一年。此项目大功告成在即,而壳牌的谈判对手———中石油在国内已拿到政治得分,在国际上已拿到商业得分。

对国内不少媒体猜测甚至担心壳牌最终撤出,记者却另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在全球能源业叱咤风云的跨国公司,对这个国际重大项目不可能看走眼。如果是那样的话,当初BP退出之时,壳牌就应该有所领悟。更何况,BP退出并不是因为此项目商业价值不被看好。

对制约壳牌退出的再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已签署的框架协议。在多年的商业运营中,壳牌对签约的合同一经生效就会不折不扣地去履约,在违约或毁约方面从未有劣绩表现。而除非此次签署的框架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或是有特别的条款说明,允许壳牌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退出。

15日,记者再次接到栗陆莎的一个传真。她说,壳牌对项目的评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任何项目都要满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要求,它们就像板凳的三条腿,缺一不可。

我想,这是壳牌即将对西气东输项目作出举动的一个诠释。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