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引长江支流汉江水汇聚而成,水质优良。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源头。
去年12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丹江水将从这里启程,沿着一千多公里的水路流向北京注入玉渊潭。2010年,北京人将喝上清澈的丹江水,饮水思源,不能忘记的是河南——
提起河南南阳市,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名句。正是在这个耕地肥沃、水域丰富的历史名城,坐落着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南阳市市长黄兴维郑重表示:“北京人民一定能够喝上纯净水、放心水。”
南水北调 奉献个人小家
镜头一:淅川县李村。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前,渠水从绿油油的农田中缓缓流过,几位村民坐在路口,悠闲地抽着旱烟。
李村距离淅川县城不足十公里,地处丹江口水库下游的低洼地区,这个村在中线工程开通之后,将被完全淹没。
当地农民都说这地方“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农民的生活也相对宽裕。
一位李姓村民告诉记者,他家四口人有5间大瓦房,将近四亩耕地。问及搬家一事,李老汉憨厚地笑笑:“搬就搬呗。”他说,到了新地方政府还会分房分地,没啥好担心。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搬家时,他回答得很干脆:“南水北调。”
像李老汉这样的村民在此次搬迁中将获得政府不低于三峡移民标准的补助,即房屋土地按照实际面积造价补贴,并给予一定补助金。
在同处淅川的苏庄村,呈现的景象则完全不同。这里地处山坡,虽脚下就是丹江口水库,但村民用水极度紧张。村民侯占全将他家的两间破旧的石砌房指给记者看。按照淅川县的申报计划,像这样住房面积未达到人均24平方米的住户在搬迁后将全部按照人均24平方米的砖混房进行补助。
千亿大单 带来发展机遇
镜头二:淅川县陶岔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出水口。两岸渠壁宽阔整齐,凌空架起的铁桥上漆着一道红线,旁边170m几个字清晰可辨,这将是南水北调二期工程蓄水后达到的高度。届时,两岸的渠壁将加高,这座桥连同周围的村庄将不复存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267公里,途经十几个地级以上城市,涉及近50万居民的搬迁和重新安置。主体工程按照2002年底物价水平计算,所需经费共985亿元,其中河南境内投资481亿元。
在这近千亿元的巨额资金缺口中,中央财政拨款仅占20%,可利用的银行贷款占45%,余下的全部要靠各地建立南水北调基金自行解决。上百亿的资金压力对于工程沿线城市,尤其是源头地区南阳市无疑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在这些巨额经济数字所带来的压力背后,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专家预测,工程开工以后,沿线的建设市场将被大大拉动,从制造到销售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税收比例也将明显提升。
对于河南这个人口近一亿的大省,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可小觑。电力供应、建筑器材、交通运输以及衍生的下游产业将使工程沿线城镇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届时,剩余劳动力的解决可望有所突破。
弃旧图新 调整经济结构
镜头三:距离陶岔渠首上游四公里的丹江口水库。放眼望去,浩渺的水面平静如镜。记者看到,这里的水质清澈洁净。用矿泉水瓶灌满一瓶,与原装水毫无二致。饮用之后,口感纯正甘甜。
丹江口水库引长江支流汉江水汇聚而成,水质优良。然而,在以冶金、化工等高污染行业为支柱产业的淅川县,长此以往,这里的水质将难以保证。
搞好生态建设,保护中线水源成为淅川乃至整个南阳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规划,南阳将于2020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的目标。而在水源核心区,这一目标要提早到2010年,任务则要超额完成至80%的覆盖率。仅此一项,就要投资20.63亿元。
而对南阳来说,上百家工矿企业的改造和搬迁,则是更加艰巨的任务。
据南阳市长介绍,全市目前有370多家企业存在污染问题,130多家已经关闭或停产。而仅在淅川县城,就有70多家面临关停并转的企业。
“企业搬迁的任务太重了。”淅川县委书记王中说起来不无忧虑。他告诉记者,这里工厂搬迁或转产必须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生态建设资金拨款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搬迁或转产的资金还要靠企业和县里一起想办法筹措。淅川县申请的水源地生态建设专项拨款是11亿元,对于整个中线工程仅30亿元的拨款总额来讲,这块大蛋糕恐怕难以实现。
但与此同时,工业改造也将给淅川和南阳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工业比重缩小之后,旅游业将成为充分发展的目标,“水源游”、“渠首游”将成为一张主打牌。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对于这里的长远建设和持续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历史,南水北调的浩大工程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宋太宗曾两度开槽引水,欲引长江水北上,虽然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留下的漕渠遗迹和科学设计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次中线工程的部分路线,依然沿用了当年漕渠的走向。
“江山代有才人出,今人一定胜古人。”南水北调梦想的最终实现,已经指日可待。注入北京玉渊潭的汩汩清水,将成为智慧与勇气、决策与干劲、国力与凝聚力的见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