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我国政府首次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治理工程。今年5月20日该项目获得“2003年度世界银行杰出贡献奖”。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子项目——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为整个项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被世界银行誉为全球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成为陕西、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典范。
十年耕耘结硕果
1994年10月,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正式开始实施。项目区分布于陕西省黄土高原的延河、佳芦河、泾河三大流域,涉及陕西省榆林、延安、咸阳等3市10个县(区),总面积10056.6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72.53平方公里。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其中贷款7800万美元。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1平方公里。
十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水保局和各级项目办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团结带领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使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十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55.9平方公里,其中兴修基本农田28万亩,营造水保林187.8万亩,新建果园及经济林57.5万亩,人工种草72.9万亩,实施封育治理18.5万亩,新建各类淤地坝及谷坊1182座、农户果库1064处、中心苗圃2280亩,水窖4143个。治理程度由27.1%增加到54.1%。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植被的迅速恢复,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项水保措施年新增保土能力963万吨,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7.47%增加到目前的36.24%。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的38.2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48.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实施前的306元提高到1263元。
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显著治理效益,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也赢得社会各方面的赞誉。10年前,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在延安视察时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项目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并把该项目树立为全世界世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大旗帜”工程之一;10年后,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他又深有感触地指出,黄土高原项目令我深受感动。在项目实施期间,朱?F基、温家宝、姜春云等领导同志多次到陕西省世行项目区视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了项目所取得的成绩。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到我省榆林沙区和延安世行项目区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作专题调研,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姜春云考察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之号召。同年8月,“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会”在延安召开,国家相关部委、各省区政府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的现场全部是项目建设的小流域。由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全国有60多个地市级以上的团队到我省项目区考察参观,有6个外国使团来我省项目区考察调研,使我省世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经验得到普遍推广,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旗帜。
综合治理著华章
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各种措施的科学配置,突出了综合性治理。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封育三大措施协调发展,沟坡结合,标本兼治,走出了一条水保生态建设的新路。
封山禁牧,恢复植被。项目区把封山禁牧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在了项目建设中,实行“封”、“治”结合。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措施后,项目区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退耕还林(草),把封禁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边退耕边封禁边造林种草,加快了植被恢复,并用制度保障治理成果。如彬县政府颁发的《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彬县柿子生产基地林木管护办法》,配备专职护林员320名,建护林房160多处,树立禁牧标志碑1000多块,有力地促进了封山禁牧,实现了全面封禁。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项目区各地通过建设淤地坝、修建宽幅梯田,加大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使大量退耕后的农民都有了稳产高效的口粮田,确保了粮食安全,解决了退耕户的后顾之忧。据统计,项目区基本农田数量从1993年的164.1万亩增加到240万亩,人均基本农田由1.5亩增加到2.25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坡耕地面积由342.5万亩减少到135.5万亩,坡耕地在总耕地中的比例由67%降低至40%;总耕地面积减少172.5万亩,粮食产量却增加了10万吨;土地生产率由每亩157.5元增加到366.2元,劳动生产率由每工日10.7元增加到25.5元,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产力水平提高。
典型带动,集中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各种措施综合配套,大力创建精品工程,典型引路,精品带动,大规模、多流域、成群连片、快速治理。先后建成草阳洼、燕沟等一大批小流域治理样板工程,以其科学的规划、实施的规范、良好的质量,发挥了很好示范作用,推动了整个项目的稳步发展。
科技创新,提高效益。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培育项目建设新亮点。项目区推广了彬县总结的“挖根、分级、修根、蘸浆、浇水、点播、整盘、覆膜、压土”和长武县总结的“吊袋输水法”造林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结束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咸阳项目区引进优质水果品种,栽植优质大扁桃2000多亩,美国红提葡萄2000多亩,美国黑梅李500多亩,澳洲青苹8000多亩,冬枣2000多亩,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安塞县、宝塔区、淳化等县大力推广大棚菜、大棚水果种植技术等,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技术人员,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技术应用能力,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借鉴国际经验,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组织领导体系、实施管理体系和技术咨询管理体系,以新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首次按照基建程序进行设计;项目财务首次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首次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项目物资首次按照采购制的方式进行运作,引入了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自营采购等概念。整个项目把组织实施、技术管理、财务保障、支持服务、考察培训等环节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增强活力。通过建立责任制、制定投资优惠政策、理顺管护机制等方式,落实责任,吸引投资,增强项目建设的活力。如淳化县将项目建设与承包治理荒山相结合,强化“谁治理、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吸引了县内外个体业主、外工贸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居民、佛教人士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兴办绿色企业,累计吸引投资2000多万元,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增添了新的力量。
经济发展民富裕
陕西省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特色支柱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大规模地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面貌,而且项目区出现了荒沟、荒坡、低产耕地面积减少,优质高产田增加,经济林果、经济作物、林草地面积扩大的势头。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项目区农、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33.6%、2.9%、12.1%、2.3%调整为24.9%、5.4%、26.2%、5.2%,养殖业、林果业、草业比重显著提升,耕地面积有所降低,但产出率显著提高。据统计,项目区内农业总产值由项目实施前的14.7亿元增加到27.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由7.98亿元增加到12.23亿元,增长了53%;林、牧、副以及其他各业产值由6.7亿元增加到15.4亿元,增长了129%;2003年末各种牲畜存栏数达到67.45万头,饲养家禽122万只,畜牧业年总收入2.36亿元,人均达到221元。贫困农户总数由实施前的14.16万户下降到1.14万户,贫困线以下人数由68万人下降到5.48万人。
永寿县在实行退耕还林(草)和全面封禁的基础上,人工种草8.5万亩,发展舍饲养羊12万只,养牛3.9万头,2002年畜牧业实现产值5675万元,成为全国有名的布尔山羊繁育基地。彬县、淳化依据草、果优势,建立了草粉加工厂、果品加工厂、果汁厂等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恩格尔系数由项目实施前的0.82降低为0.49。
辛勤的耕耘带来了收获和喜悦,许多农民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项目的赞许。在安塞县沿河湾镇寨子湾村54岁的农民李寿福说,苹果园是他的“命根子”。彬县太峪乡南原村,当地人原称“烂园”村,所有耕地全在“死洼沟”的山坡上。去年世行项目将该村2000亩地一次性修成宽大平展的水平梯田后,今年的庄稼长势非常好,70岁的老农胡志兴激动地说,几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