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北重镇那曲出发,沿着青藏公路南行约100公里,就来到羌塘草原上水草最为丰美的古露湿地。青藏铁路古露车站设计占用湿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担当施工任务的中铁十三局第一项目部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施“再造湿地”计划,打造了具有青藏铁路环保特色的生态品牌。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带等,是人类重要的环境资本,在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调解大气湿度温度、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湿地又被誉为 “地球的肾脏”。
陪同我们采访的中铁十三局第一项目部办公室主任黄学呈介绍说,古露湿地位于号称西藏神山的桑丹康桑峰脚下,海拔约47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属青藏高寒湿地。湿地缘桑曲河而成,经过河流的冲积和滋养,纳草生长茂盛,草皮及根叶厚达50至100厘米,连同根下淤泥最深处达到3米,湿地内有黑颈鹤、黄鸭等多种野生动植物。古露当地藏族百姓在夏季温和多雨时围栏养护水草,冬季寒冷降雪时储畜水草抗雪救灾,是当地藏族群众的衣食所靠、生存之本。
古露车站施工对湿地的占用,牵动着当地政府和藏族同胞的心。处理不好不但会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而且会使民族团结受到影响。根据原设计方案,车站施工所占用的自然湿地内的纳草草皮要移植平铺到海拔4730米的取土场。但取土场干涸贫瘠,草皮难以成活,且远距离运输草皮,在车辆的颠簸下,草根泥土容易脱落,大块草皮容易分裂,对草皮复植成活率有较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项目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勘察、科学论证,决定在湿地边缘临近河流的荒坡建造人工湿地。即:将湿地边缘临近河流的荒坡改造成洼地,再引附近河水灌溉浸泡,最后将施工过程种占用的自然湿地草皮移植至有水的洼地。这样新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连成一片。而且使湿地总面积没有因为站场施工而缩小。项目部的负责人说, “再造湿地”计划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也有较大的超额投入,但却使当地的湿地资源和群众利益得到了保护,这样的投入再大也值得。
目前,中铁十三局青藏指挥部第一项目部经过艰苦努力,已经移植草皮8万多平方米,通过近几个月的试验观察,移植草皮生长旺盛,移植工作随着站场工程的进展还要持续展开。古露人工湿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到西藏自治区环保局、铁道部质量监测中心等部门的肯定和当地藏族群众的欢迎,成为青藏铁路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的有力佐证和新的亮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