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针的提出是共和国第三次选择了东北。在东三省整整十天的考察之,肥沃的黑土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让广东企业家更加领悟了这个方针的深意,真切感受到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南北联手”的广阔前景。这个收获,或许比此行388亿元的经贸签约金额影响更加深远。
到2004年6月,广东在东三省投资的企业共1713个,投资金额约345.15亿元;这是广东省政府驻东北办事处的统计数据。结束考察之后,代表团的成员都有共识:这个数字在一两年内肯定会飞速增长。因为广东与东北合作发展的互补性非常大,而且当前的合作充满“动感活力”: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牵动、资源带动、利益驱动。
广东省属三大资产经营公司之一、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河原来对东三省的发展潜力只是一个概念,考察了整整十天之后,他对记者说:广东与东三省合作的空间实在大,从客观的地域跨度、气候反差,到具体的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资源种类和人才类型上都存在有利的互补。广东有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东北毗邻尚须拓展的东北亚市场;广东产业发展急缺生产资料,东北生产资料成本低产量大;广东有市场经验丰富的营销人才,东北有研发能力强的技术人才……广弘此次签约的11亿多元项目就从东北最薄弱、广东有相对实力的地方入手,与东北企业合作销售公司,将这里富产的粮食、有色金属等外销到国内外市场。崔河现在又有了新想法,依托现有的市场网络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下一步他们准备在东北建立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当地国有有色金属企业的改制。
对企业拓展来说,东三省的税收、投资政策优势诱人。在税收政策上,除深圳之外,这里的企业所得税是国内最低的,可以达到15%左右;在辽宁的投资者购置新设备免受增值税……对企业来说,这些措施可以最实际地降低成本,当然不会忽略。
东北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
一些广东企业家未到东北之前都戏称不敢来投资,“生意场上先把你灌醉,其他免谈,哪敢来啊!”这些戏言或是误解,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过往投资环境给外人的印象。“五年前这件事肯定做不成,但现在时机成熟了”作为第一个进入黑龙江国家级基础设施建设的民营企业家,深圳集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春龄说,她的切身经验说明东北的投资环境确实大有改善。
周春龄全资收购了富锦市国家一类口岸的港口建设,并准备建成对俄贸易的国际物流中心。这个当初引起很多富锦人争议的项目,在当地市政府乃至省政府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实施。富锦市市委书记黄福清对记者说,这个港口在广东企业进入前已几乎废弃,现短短两年已经成为松花江上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港口,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很大。“我们欢迎外来投资者,除了落实国家的政策优惠外,我们提供最好的软环境服务。”黄福清告诉记者,因为发展愿望迫切,东北人现在认识更加深切。“像富锦年产粮食20亿斤,在全国县级产粮量排第四,但如果没有外来投资者开发这里的粮食资源,没有港口建设拉动物流,我们的发展就是空话。”这样的例子在东三省的考察中比比皆是。
东北振兴亟需现代流通业
“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直观地认为只是参与工业项目,相反,现代流通业留给广东企业的空间可能更大。”广东经贸代表团团长、广东省经协办主任巫开立的观点独辟蹊径,也为企业界人士提了个醒。
东北的老工业、大工业、重工业项目往往是大骨头,需要资金动辄十几亿,对广东众多的民营企业来说一下子难以啃动。但是,东北工业发展的振兴势在必行,工业要上台阶就必须有现代流通业的支撑,而这一点正是东北发展目前最欠缺的。巫开立告诉记者,从这次代表团签约项目的比例就已经可以看出这个趋势。“在东三省的签约项目中,占据份额最大的不是工业、农业,而是第三产业。商贸、物流、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最为集中,因为这些正是广东企业的竞争强项。”
当前,企业“南北联手”的合作重点主要是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和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今后在流通服务业、开拓东北亚市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装备工业的对接上还将大有可为。
对广东企业来说,选择东北意味着选择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