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项目引进来了,地方财政鼓起来了,漂亮的楼房、小汽车、手机越来越多了,但生存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农民仍徘徊在贫困线的边缘。这是近年来西部不少资源富集地区出现的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
记者曾采访的西部一个产煤大县,工业化程度很高,县财政收入也名列本省前茅,但大多数农民却一贫如洗,甚至因污染、失地成了工业化的牺牲品。在另一个电力大县,县委书记戏说,他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先看电厂的烟囱冒不冒烟,如果冒烟就可以放心地睡个回笼觉,因为“再也不愁给公务员涨工资,政策是多少,我们就给多少!”这种做法和想法显然有悖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样的资源开发只能是进一步拉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造成地区经济的畸形和失衡。
还有一些地区,也想让当地农民享受到资源开发的实惠,却不是通过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办法来实现,而是放任农民参与小规模乱开滥挖资源,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和严重的资源浪费,由此暴富的是少数开矿的老板,广大劳动者仍难以从根本上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没有错,但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统筹城乡发展的宗旨衡量,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投入的轻重缓急。内蒙古准格尔旗节约出宝贵的资金用在补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做法对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消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重要启示。
资源开发可以很快富县,但要富民,还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要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