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奥运场馆的优化调整风潮中,五棵松体育馆已被改动得面目全非。”日前,一位建筑领域的资深教授说。
“的确,为了适应政府节俭办奥运的政策,我们的场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于国家的这场‘瘦身’运动,我们只能说出两个字——‘支持’。”五棵松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董迎秋平和地表示。
五棵松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第一家正式与北京奥组委签订奥运场馆协议的项目公司。按照《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开发协议》,该公司负责五棵松奥运场馆项目的深化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除享有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外,不再享有政府其他投资。同时,项目公司获得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50年的经营权,成为人们普遍意义上所言的“业主”或“甲方”。
开工日期仍未敲定
“到目前为止,我们进行最顺利的工作恐怕就是门口的绿化了。”五棵松体育馆门前的保安,指着蹲在体育馆一侧埋头铺草皮的民工说,“从今年春天开始,他们就一直在铺草、种树,从来没有停过工。”
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位于海淀区五棵松地区,西邻西四环路,东依西翠路,南临复兴路,北接被地产商们炒得沸沸扬扬的“紫金长安”。在高校、政府机关、部队大院云集的寸土寸金的五棵松中心区,该中心占据着50多万平方米的黄金地段。
透过矮矮的白色围墙,看到的是一大片安静得近乎荒凉的土地。一个巨大的已经开挖了一半的地基,几条宽阔但空无一人的道路,两幢没有人烟的工棚和一辆缓缓在道路上迂回行驶的银色轿车。
2003年11月10日,北京中关村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天鸿集团公司联手组建的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公司注册成立。2004年3月25日下午,该公司董事长王云龙与北京奥组委工程部部长平永泉共同签订了《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开发协议》。按照最初的计划,五棵松体育馆的工期为2004年6月到2006年。
“五棵松体育馆从来没有动过工。目前一些媒体所作的2003年12月底动工的报道与事实不符。”董迎秋向强调道,“为了适应国家节俭办奥运的政策,我们的工程方案正在优化过程中。具体什么时候开工还要等奥指办(北京奥运工程指挥办公室)的指示。”
2004年10月25日,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邵世伟在澳门宣布:北京所有的奥运场馆将于10月底或11月初复工。10月27日,在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刚到北京时,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宣布:“奥运会比赛场馆应至少于奥运会举办前一年完工。”11月1日前后,一条“北京奥运场馆将于12月底复工”的消息赫然出现在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上。
“这是真的吗?”北京奥运工程指挥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疑惑地反问道,“我们奥指办怎么没有接到具体通知?”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奥运工程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工程。任何一个举措都是经过多方论证、协调的结果。该人士坦陈,奥运工程牵涉到太多方面的利益,“协调”不是一个轻松的字眼。
“邵世伟已经表示歉意了。一个不严谨的说法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她随后表示,“各个奥运场馆的方案一直在调整、优化。今天和明天的说法有可能都不一样。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从奢华走向平实之后
“五棵松体育馆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具有可优化空间。目前正在对其结构进行重新优化。按照计划,具体的优化方案将于11月底做出,然后送交各个相关部门审批。”北京建筑设计院结构师齐五辉介绍。
北京建筑设计院是五棵松体育馆的中方设计单位。从对瑞士Burckhardt设计思想的深化设计,到场馆“瘦身”后的优化工作,齐五辉一直参与其中。
“第一轮的初步设计是在5月底、6月初完成的。但大概5、6月份时,市里便开始开会、通风,发出优化的指示。6月底又对设计进行了抗震专项审查。”齐五辉说,“我已经不清楚到底是谁最先提出的‘优化’,但肯定不是业主。”
2003年6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海淀区政府组织的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招标工作中,瑞士Burckhard公司设计的方案成为最终方案优化的蓝本。据悉,该方案之所以胜出,主要在于它更好地解决了体育建筑在比赛期间,以及赛后运营和利用的问题。
按照瑞士设计师的理念,将在下沉式广场上建设方形篮球馆,球馆的一面外立墙被设计成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墙,比赛时可转播实况,而在非赛季能24小时播放广告,帮助场馆尽快收回成本;同时,为人们准备了众多文化和休闲设施,其建筑格局便于赛后的商业运营。
然而,就是这面积巨大的电视墙,几乎成为致使五棵松体育馆面目全非的“罪魁祸手”。在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光污染”、“视觉污染”、“交通限制”以及“奢华浪费”的辩论后,五棵松体育馆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瘦身手术”。手术结果是砍掉“世界之最”的电视墙,取消篮球馆上的商业区。
“方案优化的目的,主要就是节省。目前简化后的方案,单从结构上讲,就少了3万吨钢。原先的方案并非不可行,但具体操作起来会给材料、施工、加工、安装等各个环节带来挑战。”齐五辉介绍说。
而五棵松文化体育公司的董迎秋则表示,五棵松文化体育公司在中标后,也就大屏幕、体育馆结构进行了经济、结构、成本、赛后运营等方面的论证,并多次和政府进行沟通。
“对我们来说,是先接受,再试探性提出意见。”董迎秋说,“最终的调整方案是在政府意见主导下,多种因素斗争的结果。”
“瘦身”之后的五棵松体育馆已经从奢华走向平实,成了一个常见的普通体育馆,早先寄予厚望的赛后运营,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再追问对于目前砍掉大屏幕、移走商业区这一优化方案,作为业主的五棵松体育文化公司是否满意,董迎秋含蓄地表示:“我们支持北京政府的奥运‘瘦身’工程。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也可以降低成本、降低技术难度甚至规避一些赛后运营风险。”
随后,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
“我们对于这场‘瘦身’运动并不是非常满意。对于我们业主来说,它有利有弊。”五棵松文化体育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管理人员坦言,“作为一个把篮球馆与商业区连在一起的综合性体育馆,虽然它在安全性能、成本预算上略输一筹,但它对公众的吸引力肯定要大于单一的篮球馆。这其实就是一个1+1=2,还是1+1>2的问题。”
同时,这位中层也说,五棵松文化体育公司就这一方案进行投标时,也就其综合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他们选择它是看上其良好的奥运前景,以及因为奥运辐射所带来的稳定经济预期。
“虽然我们是完全的业主,所有的资金全部由我们提供,但我们行动的大前提还是要满足奥运会的要求。”这位人士说。
“当国家利益和业主利益发生矛盾时,国家利益肯定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的原则就是‘把奥运会办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研究部副部长林显鹏表示,“但政府也应该在政策上作适当扶持。同时,对于业主来说,场馆的经营也需要开动脑子,多方面寻找经营渠道。如出售场馆‘冠名权’、与单项俱乐部主场结合起来、开发系列房地产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