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上海乘坐Z14次列车前往北京的陆先生,从乘务员手中接过一份精美的晚餐,像航空食品一样由铝箔包装,里边热食主菜是芥末鸭胸,冷餐是咖啡蛋糕、小葱金瓜丝,水果是葡萄。陆先生也许不知道,这份晚餐背后的还有“洋铁路”配餐公司忙活的身影。
今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就将满3年,而之前的承诺是在铁路运输方面,入世后3年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6年内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然而事实上,仅有列车上的餐饮业、机车(火车头)车辆铁路装备的制造业等外围产业有外资或国外技术进入,而中国铁路的主业———运输经营,对外资而言至今仍是处女地。
陆先生享用到的快餐实际上是由一家外资控股的公司———上海捷美铁路食品配餐有限公司提供的。今年4月成立的这家公司,由瑞士佳美铁路配餐控股公司控股51%,铁路方面为49%,一期投资1500万元,负责京沪间3对直达列车1500份左右套餐的供应。
有关人士表示,这是中国铁路系统在列车餐饮业上首家由外方控股的公司,而公司外方的管理叫人大开眼界。快餐推出之前,外方就已列出了1年之内的所有菜谱清单,而且实行15天换一个新的配菜方案,外方老总一到中国便亲到现场考察所有供货商,哪家卫生条件如何、场地布局怎样、员工是否怠慢,他了如指掌。
对拥有着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洋铁路”而言,目前中国铁路的装备制造业也许是他们施展拳脚的难能可贵的空间。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一些外资和有先进技术的“洋铁路”开始以合作、参股甚至是控股的方式进入中国。如长春、青岛、株洲、大连、永济、大同、南京等地的机车、客车和电机厂等都纷纷与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及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等国际巨头签署合作协议,引进技术,在中国建立机车等列车装备的生产基地,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合资公司中甚至还出现了外资控股的局面。
今年以来,铁道部又将200列动车组(一种时速在200公里的动力分散型列车)和600辆机车的标的分组向所有合作及合资公司发布,中标的公司将可获得相关项目机车的研制和生产。
相比之下,中国加入WTO后对铁路运输承诺的核心部分———运输主业目前仍是“铁板”一块,毫无松动迹象。迄今没有出现外商参股的合资铁路,也未有任何外资涉足铁路运输市场,目前虽也成立了部分地方政府与铁道部共同组建的合资铁路,不过却鲜有国内民营资本的介入。有关专家认为,铁路运输业开放脚步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铁道部政企合一的角色定位使得外商及民营资本望而却步,而铁路行业存在的严格管制的定价与调度体系也阻碍了他们的进入。业内普遍认为,铁路体制改革的滞后,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外资本进入的积极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铁路不同于公路、航空以及其他部门和行业,其车、机、工、电、辆等分工相对复杂,全国铁路又如同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外资控股甚至建立了独资公司后,各有各的商业利益所在,如何统筹管理?而且铁路不但有经济,还有政治、军事上的利益,如何切实维护?
还有专家认为,客观地讲,中国铁路在指挥和调度上是国际上领先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线路像中国的铁路如此繁忙,负荷如此之大,运送人数如此之多。因此“洋铁路”即便在硬件技术上占优,但若真能进入国内运输市场,是否能“服水土”,还不得而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