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有关负责人1月11日表示,将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思路是以城市为单位,发布当地不同区位商品房、存量房的可售(租)套数、套型、面积及已售(租)套数、面积、户型、实际成交价格……并将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根据有关市场信息,对市场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对房地产市场形势的正确舆论导向。这些信息将通过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向社会发布,“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
信息公开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仔细分析此办法却感觉难以让人放心。比如对“存量房的可售(租)套数及已售(租)套数、实际成交价格”这样的信息,对房地产商来说都是商业机密,从屡次披露的房产操作内幕手法来看,房地产商正是经常利用对这些信息的操作来制造利好气氛及紧张空气,以达到促销及涨价的目的。建设部门如何能够准确得到并发布这些信息呢?
不由想起前几年盛行的股市“黑嘴”即股评家们。近期有报道说,有的“黑嘴”股评家利用发布虚假信息,在股市淘金千万之巨。当然,联想这些似乎不大厚道。但实际上,即便建设部的本次设想出于极大善意,然而其“以城市为单位”的操作办法及“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想法,也不免让人产生顾虑,无法知道其在“各地”执行时能否不走样不串味。毕竟,有很多迹象表明,现在中国确实已经产生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房产开发商利益联盟”。作为消费者,对“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根据有关市场信息,对市场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后的“引导”,我也无法不抱怀疑的态度。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虽然为地方GDP贡献了很高的百分点,并成批量地制造了超级富豪,但其隐含着的负面效应即对正常经济环境的破坏力也逐渐浮现--—很多专家毫不客气地指出其中存在的巨大泡沫。如果泡沫真如担心的那样严重,一旦破灭,对金融秩序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无法想像。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影响到大中城市多数人的生活,在人们心理上投下巨大的阴影,很多人发出“终生要为房地产商打工”的无奈感叹。因此,“唱衰”房地产市场的声音此伏彼起;“房地产价格非降不可”已是当前最强的呼声。
在这种局面下,作为房地产市场管理者的建设部态度非常微妙,耐人寻味。一方面,建设部虽曾不点名批评“部分开发商恶意炒作,个别媒体大肆渲染,造成局部地区、个别项目房价短期内非正常上涨”,但另一方面却屡屡亲自出手,对事关房地产的争论进行“灭火”。
正如有人所批评的那样,建设部应该是一个很客观的市场管理者,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执行者,其理应对房地产投资过热进行抑制;但看其出台的报告,却是想以建设部的名义证明中国房地产业不存在泡沫,甚至希望房地产越热越好(《中国经营报》2004年11月22日)。正是鉴于建设部的这些非客观态度,笔者对建设部此次提出的信息发布设想难以放心--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纯属“小人之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