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不久前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严厉批评了建设系统中的种种“病症”,他特别斥责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汪光焘的批评,是基于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意味着什么?一个可以比较的实例是,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没有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全国又有几个城市可以超越北京目前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连北京都不敢确定的发展目标,为什么却可以有183个城市竟然堂而皇之地提出来?
我们关注的是,汪部长的斥责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众所周知,建设部对地方上规划单位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各地建设部门直接归各地政府领导,规划部门是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职能部门,也是门类较为齐全的规划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但是在某些地方官员看来,规划部门只是体现其长官意志的工具,政府领导们在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规划时,恐怕他们直属的建设部门也不愿、或者不敢提相反的意见。于是许多地方政府为树立自身形象,不顾客观实际,大干快上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结果是地方财政严重透支。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拖欠的1780亿元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所拖欠的工程款就高达700亿元。
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全国会出现近200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种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
表面上看,这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发展而作出的宏伟蓝图,但实际上折射出的却是我们在考核和提拔干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些年来,干部考核体系就像指挥棒,直接左右着一些地方干部的政绩观,致使他们只对上级负责,一味迎合长官的意志——上面考察地方经济发展要看GDP且“数字出官,那就往统计数据里多掺些水;上面要求政绩必须“看得见、摸得着”,那就在有限的任期内大建豪华广场、开发区……至于符合不符合当地实际,符合不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则无人顾及。
2004年两会期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改革现行的一些干部考核办法成为了当时的热点话题。而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也在改革干部考核方面迈出了不小的步伐,包括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绿色GDP开始取代过去单纯的GDP考核办法。
但这显然还不够,这样的改革所涉及的面还不够广,一些地方只重政绩、不重实际的行为还在继续,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估体系,并以此来引导、规范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有关部门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
热门推荐